光阴荏苒,距“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已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来,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重建喜讯和一张张倔强坚韧的面孔,或是忙重建或是建新家。
然而,在这张张灿烂面孔背后,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地震带来的伤害,恐将永远无法正常行走,但是,他们以超乎想象的努力在坚持,在微笑。
19日中午,记者在芦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见到了这群正在轮椅上练习太极拳的地震伤员,和一直以来陪伴他们的志愿者团队。
一年前
绝望和恐惧时刻陪伴
2013年4月20日,对日夜期盼健康的伤员来说,这一天无疑是刻骨铭心的。
之所以说刻骨铭心,是因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承受着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今年44岁的杨光远,在地震中,因严重的脑外伤重度昏迷了两个多月。当杨光远奇迹般睁开双眼时,眼前的一切变了,家没了,年迈的父亲因长期照顾病榻上昏迷的杨光远,积劳成疾去世了。
“我的生活转瞬间陷入另一种境地,年迈的父亲离我而去,自己半个身子已完全不受控制。每日以泪洗面,对于自己的未来,当时只有一种心态:绝望。” 杨光远的家就住在芦山县南城街区,地震前,一家人经营着一个小食摊,生活虽说不富裕,但是每个人都很充实很快乐。地震后,巨大的生活落差让这个家庭陷入泥潭。
“活着就有希望,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老天为你关了一扇窗,必将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在与杨光远谈话过程中,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慈祥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席话。她,就是文西珍,杨光远的母亲。
文西珍在谈到儿子杨光远的现状时,并未透露丝毫抱怨,反倒是用微笑来鼓励杨光远。文西珍告诉记者,相比之前的病情,现如今的杨光远在进入康复训练后身体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练习“轮椅太极”以来,在志愿者和教练的悉心教导下,不仅变得乐观了,而且能完成一些简单等动作。
“我不想把压力和一些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微笑,是我们母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既然不能改变受伤这个结果,何不用微笑面对这一切呢……”母亲文西珍的话让轮椅上的杨光远激动不已,泪水夺眶而出,艰难地哽咽着说出两个字:谢谢。
“妈妈已经70岁了,我不想让我的余生留有遗憾,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尽快好起来,让我好好来照顾她的余生,她为我操了太多心。”杨光远说。
据一直以来陪伴这些地震伤员的志愿者张波介绍,像杨光远这样练习“轮椅太极”的地震伤员有13名,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现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一年来
“太极”让生活有盼头
“请大家抛开所有杂念,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十余名衣着专业练功服的地震伤员,在太极拳教练循循渐导下,坐在轮椅上开始了这堂特殊的课。
尽管这套名叫“AAA”的太极拳,动作并不难,但是,对于这些在地震中受伤,导致下肢残疾和部分受伤偏瘫的伤员来说,要做到位则实属不易。
“长达一年多不间断的练习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大多数伤员刚来时,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很低落。不要说是练太极,连最简单的五指合拢都很难做到。”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残疾人群体,有着丰富复健知识的太极教练石青峰,对这些地震伤员现如今取得的进步,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们现在的情况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必须一步一步来”石青峰说,对于这些伤员来说,开展“心灵复健”远比进行身体复健难得多,也重要的多。期间,必须要让他们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这个特殊的“班集体”,其实并不像外人想象中的沉闷和充满伤感,反倒是,伤员们的乐观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给记者留下了很深触动。“有啥好抱怨的,生活已然如此,我们何不健康快乐面对……”刘大爷是最早练习轮椅太极的成员之一,对于自己近一年来的收获似乎有道不完的感激。“太极,对于身体和心理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尤其是让我们重新拾起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然而,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一直以来他们都很辛苦。”
“地震已经过去,但生活还将继续,未来的生活我们都将和这些伤员们在一起。”张波告诉记者,这一年多来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者”这个称号。“轮椅太极”仅是帮助这些伤员迈出复健路上的第一步,未来他们还将持续开展更为迎合残疾人康复训练的课程。希望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让他们重拾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