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芦山县太平镇兴林村鸦雀岩组,村民刘艳把从山上背下来的厚朴小心倒在地上,一排排摆放规整,等待它慢慢烘干。
“中药材怕受潮,烘干了才能卖个好价钱。”最近,厚朴的收购价为每公斤2元,刘艳打算将厚朴送到附近的收购点。
兴林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落,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适合种植药材。依靠这一传统,兴林村今年新发展近1000亩药材,种植云木香、川牛膝、白芍、玄参等药材,并计划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药材产业。
药材种植有补助
药农积极性高
近几日下雨,从山下到山上的土路变得很泥泞。但刘艳的脚步飞快,扶着路两旁的树木,尽量保证身体不打滑。
药材一般是春种秋冬收,现在正逢管理季节,刘艳要到山上给刚种植没多久的白芍除草。
“今年,我家扩大了药材种植面积,原来只有40多亩,现在已经有100余亩了。”刘艳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损并不严重,在去年就完成了加固维修,因此,今年她打算好好打理药材,“县上有补助政策,所以我们新发展药材种植面积也有干劲。”
针对药材产业发展,芦山县已经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发展20亩连片种植的中药材,每亩补助400元。
中药材种植一直是兴林村的支柱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246户中有150多户种上了牛膝、木香、玄参等中药材,分布在兴鸦雀岩组、瓦渣溪组、烟溪组三个组,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
村民王福清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一家4人经过齐心协力的重建,两层砖木结构的新房主体就快完成。现在,全家人已经搬进新房,等待二楼墙体晾干后,再进行装修。
“新房共有230多平方米,贷了6万元。”王福清说,家中的100余亩地种上了牛膝和白术等药材,希望药材能够在秋冬时卖个好价钱,早日把贷款还上。
“但这两年药材价格没有涨,人工却涨了。”48岁的王福清说了他的担忧,“如果药材价格提不上去的话,我们收入就会落下不少。”
成立药材专合社
形成产业链条
药材种植面积不少,但今后该如何确保产业持续发展,提高收入,对王福清这样的担忧,兴林村早已开始考虑。
“不怕没有种,就怕没销路。”兴林村党支部书记刘照文坦言,村里地广人稀,适合种植药材的海拔千米以上地区还有不少,药材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但如果仅仅依靠农户自行购买种苗、生长管护、销售药材,而没有一套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很难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药材是以原料的形式出售,产品附加值低,也是制约兴林村中药产业发展的“短板”。
目前,兴林村在发展种植中药材之际,计划成立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模式,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由合作社对种植的农户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从而形成一条涵盖种植、回收、销售的产业链。
“今年,太平镇计划新发展3500亩药材,目前已发展1100亩。”太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将规划建设中药材粗加工厂,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不断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指导,提高药材种植的专业化程度,通过以点带面,以大户带动当地村民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太平镇灾后重建项目的推进,全镇38条通组道路将得到硬化,解决因为通组道路坑洼不平,村民出行不便,运输销售树木、药材、农副产品困难的问题。
“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兴林村打算在冬季时,继续扩大药材的种植面积。”刘照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