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 积极投身灾后重建
---大溪乡烟溪村重建户陈宗强的建房故事
记者 裴文学
在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二组新村安置点,32岁的陈宗强已搬入新家过上了好日子。“今年4·20当天就搬进来了!”陈宗强一家本住在麻柳坪高山上,主要靠务农、打工取得收入,家中上有年长母亲瘫痪在床,下有年幼小孩在校念书,“4·20”地震不仅摧毁了房屋,也让已婚七年的媳妇抛下他们一家不辞而别。
接踪而至的磨难没有打垮陈宗强,反而让他坚信“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唾弃“等、靠、要”的受灾心态。正是这种“不等不靠”的精神,政府和群众积极参与过渡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重建、永久性住房重建,用行动实践着自力更生、共创共享的精神。
不等不靠建新家
14日下午,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2组的一排新房格外引人注目。砖红色的房瓦,乳白色的外墙,白色的塑钢窗配上整洁的院落,处处透出灾区重建后的新气象新风貌。
记者跟随刚搬进新家不久的陈宗强走进新房,整洁一新的厨房里深灰色的方形灶台砌在屋内一角,厨房空间显得很开阔;东西两侧的房间是两个卧室,宽敞明亮的房间都铺着崭新的红色地板砖。屋外还有一个近60平方米的院落。
“没想到新房能这么好,政府替咱想得真周到。”一脸笑容的陈宗强一边忙着擦灶台,一边对新家赞不绝口。
去年的那场大地震让陈宗强家砖混结构的一层小楼成为了危房,亟需拆除重建。陈宗强说,在面对岌岌可危的房子时,他感到十分无力,“前几年修房子找亲戚借的几万元钱都没还清,哪有钱再修。”
在四川农村,房屋象征着一家人的脸面,也是评判生活富裕与否的一个直接标准,为盖一栋好房子省吃俭用一辈子的例子比比皆是。两年多前,陈家人用全部积蓄,连同借款,才修起了标志着“过上好日子”的楼房。
旧账未清,又添新伤。地震中,耗尽积蓄借款修起的漂亮新房,严重遭到损坏,成为了危房。重建家园成为陈宗强内心最大的愿望。
在得知政府要统一建设轻钢房时,陈宗强深知“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等、靠、要”是无法住进新房的,于是第一个报名修建。“我们从信用社贷了6万元,政府的补贴是二万九,还有特困户的4000元,虽然不多,但是至少还是看到了希望。”陈宗强说,轻钢房不管是价格还是抗震性都要忧于砖混房屋,“房屋的主体全是政府帮助修建的,确实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自助者而后人助之
陈宗强一家原本住在麻柳坪高山上,全家经济收入单一,家中上有年长母亲瘫痪在床,下有年幼小孩在校念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负担,“4.20”地震让其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妻子在地震后因承受不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抛下了他们一家不辞而别。面对残酷的现实,陈宗强鼓足勇气主动开始重建房屋。
对于妻子,陈宗强更多的是体谅和包容,“害怕欠债吧,我也不怪她。”为了母亲和孩子能住上新房子,陈宗强不等不靠,主动投身灾后重建。和其他村民一样,为了给家人建好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他每天都加班加点干工作,夜以继日的赶建房进度,“修房子很辛苦,偶尔也会觉得孤独,等房子修漂亮了,媳妇也就回来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房屋重建开始,不少邻居便不请自来帮助陈宗强家建新房。“如果不是亲朋好友和邻居的帮忙,新房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建起来。”陈宗强说,“‘邻帮邻,亲帮亲’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现在已经是第一户搬进轻钢结构新家的人。现在新房建好了,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帮助正在建房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