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重建契机 壮大农业产业
---天全县农业产业将迎来新时代
记者 裴文学
灾后恢复重建,对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3%的天全县来说,农业产业的恢复发展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提高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解决天全县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天全县农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行灾后农业产业化的恢复重建,全县上下借地震契机,围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并结合全县生态优势,确定以生态山地猕猴桃产业、茶叶产业基地、中药材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农业产业恢复重建的骨干项目,并使得全县农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成功“起跳”,实现特色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有力开拓,农民持续增收。
迎难而上
猕猴桃产业基地重新发展
天全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温度适中,水质较好,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越的土壤为猕猴桃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外加上猕猴桃酒在天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大力恢复和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必然选择。
“该产业的恢复重建具有一定的基础,原计划2010年至2015年为一期工程目标,完成新发展猕猴桃种植10万亩,实现年加工鲜果能力500吨,从2016年至2019年为二期工程,实现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0万亩的目标,年加工鲜果能力达1500吨。地震的到来使得整个计划一度搁置。震后产业恢复重建中该产业又被纳入重点工程进行发展。”农业局工作人员杨斌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恢复重建猕猴桃产业,天全县对猕猴桃种植产业结构模式进行了调整,以农兴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成立天全县鸿运猕猴桃产业农民合作社,用以带动整个猕猴桃产业嘚发展壮大。并打破单一传统农业结构,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创建名优品牌。在恢复重建中,全县将投入5850万元重建资金完成在多功、乐英、仁义、兴业等乡镇新建标准化猕猴桃基地0.5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在园区内配套新建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渠等,并进行有机基地认证、合作社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市场建设、冷库和技术培训等重建任务。
锦上添花
茶产业基地恢复重建
天全县鱼泉乡种茶历史悠久,历来有“万亩茶乡”的美誉。近年来,由于天全县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全县主导经济作物产物,调整其产业结构,茶叶产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全县茶业产业遭到重创,许多园区因地震和震后地质灾害而造成掩埋、垮塌,园区、基地道路、排灌设施等损毁严重,产业生产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为尽快恢复重建天全县茶叶产业基地,全县在茶叶产业恢复重建项目中投入资金3000万元,用于城厢镇、鱼泉乡、始阳镇、兴业乡、思经乡、新场乡、乐英乡共计7个乡镇的茶叶产业恢复重建,共计恢复重建、新建茶园5万亩。在鱼泉、思经、乐英等乡镇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万亩、改造提升4万亩,配套新建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渠设施。不仅如此,天全县还扶植竹青茶厂作为龙头企业对茶叶产业进行带动,使农民种茶有销路、有收入。
据悉,该项目预计2016年完工,届时,天全县将建成茶叶产业基地5万亩,预计年产鲜叶1万吨,年鲜叶销售和茶叶加工产值达3亿元。同时,茶叶旅游观光、茶叶文化、科技培训、农家乐也将带来巨大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农民从茶叶产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3200元以上。
后发追赶
中药产业基地注入新活力
天全县中药材产业基地项目利用国家灾后重建资金,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县的产业经济优势,建立山药产业绿色生态循环的可复制模式,并一举打造四川西部山药产业化基地和野山药种源培育驯化基地。该产业基地主要由同善堂药业集团为龙头企业进行带动。
在灾后重建中,该项目建设总投入资金120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1100万元,农民投劳投资100万元。这些投资将主要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广、品牌打造费用。项目计划在天全县老场乡、兴业乡等7个乡14个村建设1万亩天麻、山药等中药材产业基地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其中重点改造提升老场乡禾林村、共和村山药种植基地4500亩(含200亩山药示范基地)及其配套设施,发展兴业乡柑子村、老场乡禾林村天麻种植500亩等作为主要任务。
实行中药材成片种植,既可以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促进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加上龙头企业的带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种植积极性,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
今年是天全县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之年,奋力推进灾后重建事业,实现灾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后发追赶,是全县最主要的任务。灾后重建农业产业化发展计划的恢复实施,可以促进天全及周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