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彩四川·天府之魅”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系列活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巡展在阿坝州黑水县隆重举行,即便细雨纷飞,也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巡展共分领导关怀、田野调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和羌族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情况等几个篇章,具体对羌年、卡斯达温、羌族婚礼、羌族成人冠礼、推杆等等项目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展示。
“通过展览我才知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为保护好它们做了如此多的工作!”背着两岁小孩观看展览的卓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告诉笔者。
2009年8月,国家正式把包括“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黑水县在内的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区批准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年2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特定区域。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12项、40项、234项、394项,充分展示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多姿和独特魅力。
保护文化遗产无愧古今,守护精神家园不辱使命。正在抚平震灾创伤、重建美好家园的6万黑水藏羌儿女正以争朝夕的极大热情,奋力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调查、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使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圈德迪、泽比节、古老车磨手工艺等众多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魅力重现,更以万千气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推进和完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