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课上,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快乐地做着游戏。
市红十字会"微尘"基金丁秘书长在给孩子们发放礼物。
5·12汶川地震后,全国有超过3万名心理志愿者来到灾区,但不少人都是发个调查问卷就走了,他们一遍遍地把灾区人民的伤疤揭开 ,但又不负责帮他们愈合,很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与上述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同,青啤四川地震灾区红十字心理援助计划的志愿者在心理治疗上采取了“笨方法”:先跟援助对象交朋友,“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宁愿什么都不做”。
4月25日,在汶川地震4周年将至之际,记者再次踏上北川的土地,试图了解这个由市红十字会、青岛大学、青岛啤酒等联合发起,并在灾区坚持了4年之久的心理援助项目。
第一印象:4年后,孩子们更爱笑了
4月24日,记者从青岛出发,傍晚到达北川新县城;25日上午坐车行1个多小时来到曲山镇小学,即青啤四川地震灾区红十字心理援助计划3个定点中的一个。新接班的青岛4名志愿者已于4月初就来到了这里。
曲山镇小学在群山的掩映中显得格外漂亮。刚进校门,一条横幅映入眼帘:“青岛人民和北川人民心连心”。“我们这里是青岛定点援建的,说起山东人、青岛人,大家都感觉非常亲切。”校长陈勇迎出来,一个劲儿地跟青岛来的客人们握手。当日,青岛市红十字会“微尘”基金给 3所小学的孩子们带来1万元的奖学金,青岛啤酒也给曲山镇小学的师生带来1.5万元的奖学金。
走进教学楼三楼的四年级教室,记者听到孩子们发音准确的读书声。“这是我们其中的一名志愿者巩磊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今年这里中考突然增加了英语科目,学校急缺英语老师,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也被排上了班,比以前更忙了。”志愿者高长青说。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一窝蜂地往楼下跑。记者注意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在课间操时跳起羌族特色的锅庄舞也分外开心。
志愿生活:睡仓库耳化脓也值得
课间操后,记者陆续见到了最新接班的“一老三少”4名志愿者。高长青今年56岁,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来北川支援服务次数最多的一位。“当时青岛市红十字会这个项目说要招募一名懂武术的志愿者,我是国家武术四段,刚从单位退下来,就报名参加了。”高长青是市北区华阳路街道综治办原主任,从2010年起参加这一志愿服务。
另外3名志愿者中,孙增平、巩磊这两位小伙子今年分别考上了北大和复旦的研究生,宋甜甜是标准的青岛嫚,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将和高长青一起一直服务到6月1日儿童节以后再回青岛。
聊天中,记者突然发现志愿者孙增平左眼红得厉害。“是来这里后过敏了,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眼睛充血。”孙增平说。“志愿者来这里,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几乎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出点问题。”该项目主要成员金翠梅老师说,她每次来北川都会患湿疹,然后导致耳朵化脓。
记者获悉,在这批长期驻守的志愿者中,3名男士挤在一个房间内,女生则睡在学校的仓库,但他们也毫无怨言。“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服务,能帮助更多的人,那就值了。”高长青说。
“老师,你能不能带我离开这里”
生活的艰苦,经济的拮据,对志愿者们来说都不算什么,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学校里的孩子们。因为抢救及时,曲山镇小学在汶川地震中只失去了一名孩子 ;但幸存下来的不少师生都失去了至亲,给这些幼小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高长青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孩子的求助。“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有名小女孩找到我说:‘高老师,你能不能带我离开这里?’当时我听了,心里特别难受。”他说他真没办法带孩子离开,只能告诉她:“孩子,你要离开大山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有了这个牵挂,高长青再次来曲山镇小学的时候,不仅给那名小女孩带来了很多学习用品,还自费送给六年级的孩子们每人一本英语词典,鼓励他们用功读书。
“类似的情况真是太多了。”高长青说,刚开始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心理专家曾提醒他“联系即治疗”,也就是跟这些心理受创的人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人情温暖的存在,不需要刻意地去交流地震造成的具体创伤,这本身也是一种治疗。从那以后,高长青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遭受过创伤的孩子,跟他们做朋友,听他们倾诉。
在这个项目中,几乎每个志愿者都被要求采取这种通过长期交流取得对方信任的方式做心理辅导。“有时候为了让对方信任自己,还要自我暴露,先向别人敞开心扉。”青啤四川地震灾区红十字心理援助站站长、青岛大学教授陶明达说,在北川有一位语文男老师,在地震中丧失了父母和妻子,对心理辅导非常抵触,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向心理专家敞开心扉。而当陶明达先把自己的事情和他交流后,对方终于把陶明达当朋友,打开了心扉。此后,陶明达和同事有的放矢,通过1年多的耐心沟通,这位老师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并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格外努力,如今当上了语文教学组的组长。
“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在地震中生还的人们重拾信心,因此,我们把口号定为‘重塑激情,成就梦想’。”陶明达说,结婚、生子、在工作上要求进步,这种思想在灾区2010年、2011年特别多,这也就说明人们慢慢走出了地震带来的创伤,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3万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渐“退潮”
从2008年开始,陶明达带领着青啤四川地震灾区红十字心理援助队的志愿者们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扎根,坚持了4年,并决定继续坚持下去。而据了解,目前在北川地区,他们是唯一一家定点常驻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机构。
“我们刚来的时候碰到了不少困难。”陶明达说,他们是2008年冬天来到灾区的,当时此地已经有了一大批的心理援助项目 ,但不少项目却因方法不当而给灾区幸存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很多学校等单位都不接待心理援助项目。
“不少心理援助队来到灾区,发个调查问卷就走了。他们一遍遍地把灾区人民的伤疤揭开,但又不负责帮他们愈合,很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陶明达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 ,来到北川地区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团队无数,前前后后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有3万名左右,“但很多人都不专业 ,待不长时间就离开了,最后留下来继续服务的寥寥无几”。当地心理援助机构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前来地震灾区并声称要提供心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过3万名 ,但很多都没坚持下来,而这支来自青岛的志愿服务团队一直驻扎在曲山镇小学、陈家坝中学、陈家坝小学,是服务时间最长和收效最好的一支队伍。
当时,经过前期大量的调查后陶明达带着一份详实的策划方案敲开绵阳市教育部门的大门,得到认可后才一点点扎实开展起心理援助。跟不少调查问卷式的简单粗暴心理援助相比,他们采取了“笨方法”,就是先跟援助对象交朋友,“不了解情况有时候宁愿什么都不做”。现在他们的志愿者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帮助了不少灾区人民走出心理阴影,重新过上美好生活。
去年,该项目第一阶段3年期满,当地有关单位和心理专家强烈挽留他们。“他们说这个项目如果中断了就太可惜了,希望我们再续3年。这跟我们最初计划的3~5年也是相吻合的,就决定再做3年,并且后期也要继续跟进,因为在专业上要求心理援助的时间为20年。”陶明达说,他以后每年至少来北川两次,项目的志愿者也会不间断地前来,这里已经是他和其他志愿者的一个割舍不下的牵挂了。
■直击救助:
“我要告诉你,你是最棒的!
4月25日,记者在曲山镇小学采访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志愿者们是如何帮助受助对象恢复自信的。
采访中 ,记者获悉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情绪有些波动,并且给志愿者写了封匿名信表达自己低落的心情。“收到信后,志愿者找不出是哪个孩子,我根据孩子的信分析应该是一个六年级的大孩子,情感很细腻很丰富。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最终找到了这名女孩。”陶明达说,他这次来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这名女孩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志愿者们商量了很多方案,但因为孩子的情绪有些抵触,最终当日没有完成心理干预。“这两天我们就重点做这件事情。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对孩子的伤害更大。”陶明达说。
下午的第二节课是五年级学生的素质拓展课。如果说其他时间这些孩子对外来人员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在素质拓展课上他们就完全放开了,笑得特别灿烂。“刚才这个游戏,就是要告诉你们,你是最棒的!”负责给孩子们上素质拓展课的志愿者孙增平说。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完成配合跑、小蜜蜂、兔子舞等游戏,已经和普通孩子看不出有什么异样。“素质拓展课就是一种表达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互动,感受快乐的情绪,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找出异样的孩子重点关注。”陶明达介绍,他们还会采取一些沙盘游戏、音乐治疗、阅读治疗等表达性治疗方法,让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为下一步心理治疗打好基础。“看到孩子能愈合心理的创伤是件幸福的事情”陶明达说。
■校长心声:青岛的朋友感动了我们
“说实话,来我们这里提供心理辅导的志愿者很多,大多数都是来一会儿就走了。但陶教授他们不一样,从来我们学校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他们跟我们这里的老师孩子都很熟悉 。”说起来自青岛的朋友,曲山镇小学校长陈勇说,老师们不仅关心他们学校的师生的心理健康,还经常到周边的社区去帮忙,工作十分认真。“项目刚刚启动时,一位名叫夏锡梅的志愿者从青岛赶来,到达绵阳后已是晚上,她的身体又很不舒服,我们都以为当天晚上她肯定不来曲山镇了。谁知当天晚上夏老师还是带病乘车到了擂鼓镇,可开往曲山镇的车已经没了,我去接的她。她一下车就开始狂吐,令我十分感动。”
“志愿者们真的不容易,要经常给学校组织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还组织夏令营让师生去青岛玩。”陈勇说,灾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仍然生活在灾难发生的地方,很容易触景生情。这样的外出旅行,对于治疗心理创伤很有帮助,很多孩子已通过夏令营忘掉了悲伤。
文/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