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西部高地】讯四年前,在“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平武县,战斗着一支由“红岩”故里、“红岩精神”发源地之一的华蓥市民兵组成的“抗震救灾突击队”,他们忍受着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抢救和转移伤员、搬运救灾物资、清理倒塌房屋,彰显了民兵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勇士之歌。
四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地震灾区经过重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昔日那些默默无闻返回家乡的抗震勇士今何在呢?“5.12”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华蓥市“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部分队员。
“老英雄”张安银当上“马路天使”
去天池镇五家拗村采访张安银时,他正在家门口的乡村公路上清除垃圾。
年过六旬的张安银,看上去身体还是那样硬朗,精神还是那样乐观。见记者到来,他很是热情,沧桑的脸庞一直堆满笑容。“四年前,你来采访过我。”还未介绍,他一眼就认出记者来,并回忆起驰援地震灾区的情景。
“5.12”汶川大地震后,张安银得知华蓥市要组织民兵应急救援队开赴灾区,于是匆匆赶了10多里路来到市武装部要求参加,组织上考虑到他年龄较大,不适应灾区高强度的工作,他却风趣地说,“革命不分年龄大小!”硬是犟着爬上了开往前线的车。在抢险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抢救被埋群众,运送救命粮,安置灾民,还在火线入了党,被誉为“抗震老英雄”。
从抗震救灾前线返回家乡这些年,张安银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了一箩筐的好事实事。
2008年秋天,地处张安银家乡天池湖畔的四川灾后重建重点扶持项目---广安市广能集团云峰水泥厂建设工程开工。五家拗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村民除外出打工就没有别的挣钱活儿,如今家门口要搞建设,带领乡亲挣钱的机会到了。于是他以“抗震老英雄”的身份,顺利地和乡亲们承包到了云峰水泥厂的土建工程。他带领60多名乡亲,在工期短、要求严、任务重的情况下,抢晴天战雨天,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所承建的工程。在劳务费不能按时到位的情况下,他宁愿用自己的钱垫支给乡亲。工程完工后,乡亲们收入高的达3万多元,而作为“包工头”的张安银,总收入不足1万元。“只要乡亲们能挣到钱,我就心满意足了!”
五家坳村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严重损毁,通而不畅,张安银每天起早摸黑,理边沟,清浮土,运碎石,补路面,动员组织群众投劳、筹资,终于把这条村头的“致富路”弄得平平整整。他还坚持每周清扫一次路上的垃圾,几年下来,经他清除的垃圾达10多吨。“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娃儿们上学,常常摔得浑身是泥,在老张的打理下,而今这条路不仅平顺多了,而且干干净净。”对张安银的所作所为,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老班长”白瑞元回乡当“鸡倌”
还未拢永兴镇白家龙村白瑞元的养殖基地,就听到悦耳的鸡鸣猪叫声。
“哦,你们来采访白老板呀,他可真是个好人。”在白瑞元养殖基地一边务工一边学习养鸡技术的夏红英介绍,白瑞元见她家生活很困难,主动请她到基地免费学技术,每月还给1000多元工钱。并承诺她只要学到了技术,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已办养鸡场,还包销她的产品。“我夏红英真有福气,这样的好事我全碰到了!”
顺着夏红英指的方向巡视,一座被“山下红”蜜橘树掩映的小山头上,成群结对的大红公鸡在林中追来逐去。“仅这片林子中就有3000多只。”夏红英说,“再等个把月,这些土鸡就可出栏上市了,每只卖个100元左右不成问题。”
在夏红英的带领下,记者在另一片蜜橘林中找到了白瑞元。这位四年前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带领一个班冲过“生死线”给缺粮缺水灾民送食物的“老班长”,正弓腰驼背调拌鸡饲料。
提起驰援“5.12”汶川大地震那件往事,白瑞元的感受颇深。大地震发生后,身为共产党员、民兵连长的白瑞元,毅然放下自己苦心种植的即将成熟的100亩韩国尖椒,于13日一早主动请缨,跟随华蓥市组织的民兵抗震救灾突击队,火速奔赴到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平武县。被推选为班长的白瑞元,与战友一起在余震不断的灾区,抢白天战黑夜,抢救和转移伤员、搬运救灾物资、清理倒塌房屋,一干就是半个月。
白瑞元从抗震救灾前线返回家乡后,原丢下的100亩韩国尖椒,由于在挂椒时没有精心管理全部欠收。搞蔬菜种植原本就成本较高、效益不好,他干脆转行搞养殖,利用原有的100多亩土地,栽植优质“山下红”蜜橘,在林下饲养土鸡;修建年出栏达1万头的养猪场,发展优质瘦肉猪。并带头建立养殖合作社,带领群众共致富。目前,他的林下土鸡养殖已存栏近1万只,生猪养殖存栏达1000余头,有近20名像夏红英这样的当地贫困群众,在他的养殖基地一边务工一边学习养殖技术。
“我一人富裕不算富,只有大伙儿富了我心里才踏实!”这是“老班长”白瑞元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抗震排长”王强甘当致富“领头羊”
“当时战斗在抗震救灾现场,真的还没有什么感觉,有点临危不惧的样儿。现在回想起来,就心存余悸了。”采访溪口镇渔槽村“抗震排长”、分管产业发展的党支部副书记王强时,这位精悍的汉子说出了真心话。
王强在得知5.12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了9名同村青壮年加入华蓥市民兵抗震应急分队,及时奔赴灾区绵阳市平武县,投入抗震救灾,并与战友在战斗中谱写了二送“救命粮”的动人故事。
5月15日深夜,王强所在的华蓥市抗震救灾民兵应急分队接到上级命令,在离营地72里外的平武县平南乡,因山体滑坡导致与外界连通的道路被阻断,数百名的群众被困,严重缺乏粮食,必须马上救援。灾情就是命令,华蓥抗震救灾民兵应急分队及时组织由王强担任排长的突击队参加送粮行动。16日一大早,突击队吃了早饭,背上装好的粮食出发了。72里路在平时赶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走路也只要两三小时,但是由于地震引起的滑坡已经把这唯一通往平南乡的道路淹没了,上面是绝壁,下面是水流湍急的大河,到处是塌方、滑坡、泥石流,还时时能够听见山上石子滑落的声音。“滚下来的石头挨着石头,根本就没有路,我们只能在石头缝隙中摸索着前进。”王强回忆说,随时出现的余震都可以引起滑坡,都可能危及生命。虽然道路如此艰险,但是想着灾区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王强和战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扛着送给灾民的救命粮,在滑坡下来的石缝里穿梭。就这样,他们硬是在生死路上顺利把“救命粮”送到了目的地。
5月18日,王强所在的排再次接到命令,前往平武县响岩镇三桥村运送救灾粮食。当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村口的时候,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看见他们,立即扔掉手中的拐杖,蹒跚着来到他们面前,拉着他们的手激动的说到:“我知道你们会来的,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来的,你们来了就好了!”大家立即把粮食分发给当地乡亲。就在这时候,突然一阵地动山摇,发生余震了,当地老百姓都吓住了,赶紧抱着王强他们,“抱着你们,我们就不害怕了。”多么朴实可爱的乡亲,多么朴实的语言!说到这里,王强的眼睛已经红了。“这个时候,灾区老百姓已经完全把我们当着了依靠,当着了亲人!”
“灾区经过重建,群众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好多了。”王强说,“而我们村的发展,目前状况举步维艰。”他介绍,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转型,原渔槽村境内的采石场和3家水泥生产企业相继关停。牵一发动全局,原在这些企业务工的400多名村民,也随之成了下岗失业人员。
“我们村地处山区,原本靠山吃山,村上失去了企业,乡亲们断了收入来源,咋办?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呀!”王强介绍,只能另找活路。一方面,依托技改后的煤炭企业,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一个煤场,主要堆码原煤和加工煤矸石,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想尽千方百计为下岗失业村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如原在五岔沟水泥厂务工的郭强等10多个村民,下岗后通过乡友关系,被介绍到长春一家大型水泥厂工作,月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王强说,而今基层干部很难当,要当好更难,既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又要有灵活的发展头脑。“虽然难当,但我仍要当好,否则,对不起支持、信任我的党组织和群众!”王强态度坚决地说。
据悉,华蓥市参加“5.12”汶川大地震民兵抗震救灾应急队的100多名队员,他们返回家乡后,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默默地战斗在各条战线,谱写着新的勇士之歌。
邱海鹰 蒋 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