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会议”会址四代红色守护人侧记
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 王浪 陈德
红军当年用过的锅
红军当年用过的马鞍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条河,还是那个家。
那座山,红军走过;那条河,红军渡过;那个家,红军住过。
走进“芦花会议”会址,走进民兵应急连民兵、藏族青年彭初的家时, 彭初抱着五岁的儿子真诚地说:“我要把儿子抚养大后送入部队当兵锻炼,然后让他继承我的事业,成为第五代红色守护人!”
透过彭初黝黑的脸庞,我们看到了他坚定的信念与深情的执着。
就是为了这样一种守护红色历史纪念不朽的信念,四代人祖辈相承、70多年如一日默默执着坚守,使红军长征精神在雪域黑水家喻户晓、发扬光大,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进彭初的家,马鞍、草鞋、铁锅、标语……令人思绪翻腾,仿佛置身于那个红色年代。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近9万人次,先后“三进三出”黑水,翻越了雅克夏、昌德、达古3座大雪山,既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的轰炸,又遭遇了反动武装的阻挠袭击。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红军队伍在黑水留下了光辉而又悲壮的足迹,近万名红军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高山峡谷。在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党中央于1935年7月18日在黑水芦花泽盖村泽旺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芦花会议”,讨论了组织问题,统一了党的思想,排除了一切干扰。
红军长征时,彭初的祖父泽旺是黑水芦花一位很有名望的头人。1935年7月10日,红军(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黑水县泽盖村,由于不知情,泽旺带着全家与村里其它人逃到山上,在山上观察红军的举动。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泽旺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和敌意,主动把自己的家(即今“芦花会议”会址)让给红军住。为了支持红军,作为大头人的泽旺积极组织群众为红军捐粮捐物,把自家的16头耕牛、4头猪、5000多斤粮食送给了红军。他的所作所为让红军首长非常感动,临走时送给泽旺一副马鞍、一支枪和两张布告。红军走后,泽旺才得知住他家的是毛泽东,激动不已,认为是“神的旨意”,决定守护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此,泽旺成了“芦花会议”会址第一代守护人。1935年7月,红军进驻芦花期间,泽旺的儿子王扎跟随父亲到处为红军筹粮,为黑水解放做群众工作。1952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红色守护人。1959年,仁真接受父亲王扎当好“第三代红色守护人”的重托,继续守护会址。改革开放后,仁真担任黑水县政协副主席,积极宣传国内革命民族政策,为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3年,仁真的儿子彭初退伍回家后,毅然继承先辈遗愿,成为“芦花会议”会址第四代守护人。
接受过部队教育的彭初,思想更加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母亲年老多病,孩子幼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耕种养,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彭初身上。“芦花会议”会址被确定后,有很多媒体、游客纷至沓来,彭初既要热情接待,又要充当讲解员,家人多次抱怨耽误了劳动的时间、减少了挣钱的机会,甚至叫他关闭家门谢绝来客,也有朋友曾劝说他对游客收取参观费用以减少家庭负担。可彭初对这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存情有独钟,坚守着精神家园不离不弃。“这是我祖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也是红色教育基地,我绝对不会关闭家门,也不会对游客收取任何费用!”彭初坚定地说:“我不仅是退伍军人,还是党员,我崇敬红军,我要把祖辈交给我的守护责任一直传承下去……”
2003年,“芦花会议”会址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黑水县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花会议”会址已经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