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黑水县芦花镇铁别村党支部
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 王 浪
“光有党的惠民政策可不够,还必须得带领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就应该一切工作都要为老百姓着想!”“七·一”前夕,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铁别村党支部被授予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如是说。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铁别村一举实现华丽转身,由昔日贫穷落后村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
对症下药聚人心
虽离县城很近,但几年前的铁别村却因种种原因曾一度是一个穷村、乱村。“穷则思变”。以杨忠为首的新一届村党支部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抓好村班子建设这个核心。通过走访老支书和群众,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会议,确定将建章立制作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真正用制度来管理干部。于是,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三个议事组织,以及民主评议党员、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民代表大会和“一事一议”等制度相继建立完善起来,规范了村“两委”工作。同时,坚持选能人、用强人的要求,从入党积极分子、转业军人、致富能手中选出工作能力、责任心“双强”,具有开拓精神的后备干部进入党支部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终于形成全村一盘棋、全民一条心、全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提升素质自身硬
“打铁须得自身硬”。针对党员干部政策水平偏低、科技致富能力不强的现状和村民渴望发展的强烈愿望,该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近年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等有利时机,依托文化技术学校和远程教育主阵地,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生产技术等,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兴村富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仅2011年便已举办培训班培训50余人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次。通过培训,每位村干部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多了,“双带”能力增强了,真正实现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调整结构奔致富
该村党支部深知: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总开关”。 2010年,党支部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模式,推行“公司+农户”订单生产方式,种植鲜食水果玉米90亩。通过公司回收销售后,每亩土地较传统种植小麦增收800元,全村纯增收7.2万元,户均增收857元,人均增收218元。新建蔬菜大棚5个,年纯收入增加5万元。同时,推广种植川木香150亩,总投资3万元,发放种子460斤,预计三年后可产木香7.5万公斤,新增产值22.5万元,人均增收683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质量,拓宽增收渠道,农民群众奔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整治环境村洁美
在该村党支部着力发展经济富民的同时,立足距离县城近、地处交通主干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此,围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首先从优化全村环境做起,重点治理村容“六乱”。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突出黑水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二是开展村庄洁美行动,认真治理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突出搞好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工作。三是实施庭院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抓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四是落实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垃圾焚烧池2个、废弃物收集池2个、垃圾收集箱6个,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使整个村庄山水相接,清洁秀美。
新村建设焕新颜
由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肆虐,铁别村53户群众房屋严重受损,其中38户需从高半山搬迁易地安置。该村党支部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安置点新村建设,并始终遵循“支部带头,党员跟进;干部带头,群众跟进;富者带头,贫者跟进;先进带头,后者跟进;强者带头,弱者跟进”的共建方式,既有示范引导,又有比学赶超,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帮扶机制,让群众真受益、真满意。安置点新村彰显黑水传统藏式风格,布局合理,风貌协调,具有浓郁的嘉绒藏族特色。同时,加大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修建完成通村水泥路7公里,硬化户间道3.78公里,水电入户设施改造和改厨、改圈、改厕、建院坝各84户,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人畜混居、吊脚厕所、道路泥泞、院坝破乱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该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提升。同时,建成了村活动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乒乓室、篮球场等,配备了健身器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的铁别村,正昂首阔步蜕变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0年,该村相继荣获阿坝州“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一等奖、四川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村”殊荣,2011年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支部书记杨忠也先后被评为全州优秀党支部书记、环境整治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四川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