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新映秀。 北川的西红柿甜如蜜,青川的核桃盛满筐,都江堰的猕猴桃又丰收…… 受灾群众住进新房,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干部群众信心高涨。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抚平了灾区的伤痕,重树起生活信心,四川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有家就有胆,树起新理念 民生优先让群众对生活充满信心 这是一组闪光的重建数据:震后一年内,363.8万户震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9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3002所学校和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完工,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2000多万人受灾,600多万户城乡住房毁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目标,顺应了灾区老百姓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期盼。 “1949年翻身得解放,1979年改革得土地,2009年重建得房子”,“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灾区群众话语中,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连排藏羌特色的民居,气势宏大的纪念馆,设施先进的卫生院,童话般耸立的映秀小学……如今,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面貌焕然一新。 精巧的藏式小楼,色彩缤纷,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牦牛图腾……漫步在黑水县新城区,藏族文化的视觉大餐让人流连忘返。 绵竹市棚花村将新农村建设与绵竹年画融为一体,实现了“一院一画一景”。罗江县白马关新村将农房重建、新农村建设和三国文化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户一个三国故事”的三国文化村。 “这里可以看书,可以上网,还可以打乒乓球……”在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活动中心,13岁的小姑娘许可向记者介绍她的快乐“新天地”。棋盘社区内配套完善了城市社区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初步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居住环境。 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理念变新了—— “城乡互动交融”、“产业互动提升”、“安居乐业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系统推进”,这些崭新的发展理念,早已“走出”政府的文件和会议,“走进”灾区群众的大脑。 在成都,一座座样式别具一格的乡村酒店点缀在荷塘边,体验式、观光式农业吸引众多游客; 在汶川,当地农民自建的农家乐、小茶馆、小吃店生意兴隆; 在绵阳,金秋季节成熟的莲藕被输送进配套建设的莲藕加工基地,变成价值翻倍的成品输送到外地…… 胆子变大了—— “我文化低,没技术,但胆子大了呀!”10月22日,彭州市通济镇景山村村民刘兴如说,他半辈子没离开过大山,没出过远门,可现在敢上巴塘县打工了。他说:“房子住得好,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我就能放心大胆地出去闯一闯……” 在年产香菇300万袋的青川三锅乡食用菌种植示范区,村民们正在密密麻麻的菇棚里忙碌,他们说:“头一回种香菇,不怕没销路,不怕担风险。” 精气神更足了—— 10月16日,在新落成的绵阳市游仙区慈济中小学校园里,数千名干部群众聚集在一起,参加灾后第二个群众运动会。“我今天6点就起床了。”67岁的柏林镇农民艺术团团长任长智说,“今天我们艺术团一共来了120多人为运动会助兴,大家精神状态特别好。”游仙区教体局局长余国栋告诉记者:“游仙的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群众的精气神和凝聚力在运动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曾经的极重灾区绵竹,年画村人重建幸福生活,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坝坝跳舞。 羌族、藏族、汉族……手挽手,肩并肩,各族儿女团结而自信。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产业优化让群众腰包满腰杆硬 一望无边的大棚,成片延伸的绿洲,取代了土地的满目疮痍。那些星罗棋布的现代产业带,是灾后重建中抓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杰作”。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抓重建就是抓发展”,要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 两年重建,在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下,四川地震灾区建设了22个产业园区,总投资503亿元。在去年外需急剧萎缩的不利情况下,全省产业园区实现进出口额增长92.7%。如今,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这条写在安县兴仁乡长沟村农房墙上的标语,道出了灾区产业发展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个村适合发展养殖业,按照县里统一布局,村上建起了生猪养殖区、獭兔养殖区、高端土鸡养殖区,养、产、销一条龙,去年每户平均增收800元。”兴仁乡党委书记陈刚说,全乡6个村在重建中个个都发展了一至两项主导产业,参与农户达到94%。 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5000亩辽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辽宁援建方和安县政府联手为当地农民打造的一个“致富园”。通过租赁让农民的土地集中,在集中地上建好现代农业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设备,然后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反租园区地,同时,无偿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 “利益给群众,风险政府担。”安县县委书记、县长赵迎春说,“这样做,目的是尽快引导受灾百姓走产业发展之路,尽快恢复‘元气’,这种模式,正在全面推广,我们一定要让全县40万农民都受益。” 环绕青城山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为都江堰的农民提供了驰骋才智的辽阔疆场。“来这里工作,我才知道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海云村村民王桂芝说,园区彻底颠覆了她对农业的认识。“我每天早上来上班,进温室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传感器。” 这个影响12个乡镇19万农村人口的现代农业集聚区,是上海援建的一个项目。数百个难忘的日日夜夜,田野里洒下了援建人员和当地干部辛勤的汗水。他们边开发,边培训,边普及技术,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园区不仅打破了川西平原传统单家独院的农业经营方式,而且让老百姓“当年开建,当年受益”,目前园区每亩地的产值最高可达数十万元。 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百姓。 10月18日,理县绿色产业集中区建成后的第一个项目——万吨脱水蔬菜项目正式投产。公司通过订单形式与菜农建立起联系,每年可为蔬菜种植户增收上万元,还可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 绵竹市山区和沿山区把发展核桃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四川农大、四川省林科院的专家深入田间帮农户进行核桃的换优改良。“今年我们将在汉旺、九龙、金花3个镇(乡)发展3000亩核桃种植,为农民建‘绿色银行’。”绵竹市林业局局长舒实说。 松潘沙棘很有名,但它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也是因为重建。说起这个特色产业,家住松潘县进安镇岷山村的郑全花满脸喜色。震后,政府引来深加工企业,松潘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激发了农牧民种植沙棘的热情。目前,全县沙棘种植面积3万多亩。 今年上半年,四川灾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1.7元,增长12.5%,产业园区的收入,占了全省经济收入的“半壁河山”,产业优化,真正让老百姓腰包鼓、腰杆硬。 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发展步伐又好又快 基础设施升级为长远发展插上翅膀 驶进北川,双向行驶的6车道柏油路——辽宁大道恰似两只张开的手臂,欢迎着八方宾朋。 北川的路,跟过去不一样了。路,连着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奇迹的北川新县城。路,连着特色文化旅游羌寨——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北川石椅羌寨……路,连着北川人民的新生活。 四川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灾区乃至全省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837.3亿元,完成高速公路恢复重建1424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灾后恢复重建4847.8公里,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为29028公里。不仅全面恢复了灾区道路、打通了“生命线”,而且完善提升了交通网络、建设了“经济线”。 2008年9月12日,都江堰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困难接踵而至:向峨乡大量房屋要重建,道路运输量非常大,与重新改造道路的时间“撞车”。“错时建设工作法”由此诞生,都江堰市交通局长高成军说:“道路建设时间从晚上10时到凌晨6时,避开白天农房重建的时间。既解决了民忧,又加快了进度,3个月时间,改建后的蒲张路就顺利通车。” 两年后,另一组数字摆在我们面前:改扩建道路555.93公里、新建道路747.42公里、都江堰市全市通车总里程达2054.67公里……地震后改扩、新建道路里程相当于地震前历年建设里程总和。“这份成绩还远远不够。”高成军说,围绕成都市“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中心工作目标,都江堰市要一年内完成市域现有道路的上档升级和站点建设,两年内完成市域主干线道路建设工作,三年内完成新的交通运输架构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和谐相融、全域交通。 “以前赶场,起早摸黑,还要走几十里山路,要不然就赶不上车。现在进个城,出门就是公交线,抬脚就是公交站。班车随时到,有座有空调。”江油市敬元乡潮阳村党支部书记杨成财感慨。震后,江油已建成1002.6公里通村公路,全市470余个行政村实现了公路全覆盖。 四川灾区的18个重灾县,普遍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为“大动脉”,形成抗灾能力强、应急交通网络完善、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市县域路网体系。对各区域各景点和永久性安置点与公共服务体系、运输体系实行串珠连接,加速推进城区枢纽站、乡镇村客运站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努力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公交”,最终实现铁路、班线客运、公交、出租汽车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 新兴的公路网,打破行政界限,延伸了沿江、沿快速通道的产业链、服务链。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发展呈现同城化趋势,市县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震中汶川映秀,城区主干道已经修建为平整的柏油马路或图案别致的碎石路。依山、沿河修建的居民安置点、中心卫生院、综合市场、商业步行街、羌族碉楼等设施,被新建的道路、桥梁连为一个整体。 “新汉旺将是山美水美的人间天堂,会是生态旅游的胜地。”绵竹市汉旺镇党委书记张扬武说,在地震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汉旺这个地方,江苏无锡援建后让这座普通小镇成为川西的交通要道。起于汉旺镇的德阿公路一直延伸到九寨沟、阿坝等地,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将为汉旺带来新的生机。 四通八达的公路,缩短的是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带出的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勃勃生机。 10月18日,西南最大的果蔬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正式交易。北川以及四川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上网卖蔬菜及其他农产品。当日,首批北川当地板栗、核桃、木耳和花椒4种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成功。 互联网进村入户,在灾区农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汶川的苹果、汉源的花椒、青川的核桃、北川的蕨菜,灾区的许多土特产,还没有下树、上架,收购商和价格就已经确定好了…… 有路就有绿色,有路就有产业,有路就有新的希望。 灾区的路,是长足发展的翅膀,灾区的路,承载着明天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