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04日08:43 四川新闻网
7月27日是绵竹年画传人尹天润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这天上午,四川省委办公厅派专人赶赴孝德镇,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回信送到了他的手中。李长春在信中肯定了绵竹年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希望全体干群和年画艺人紧紧抓住灾后重建这一契机,继承发扬年画传统技艺,创新生产方式,走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路子,壮大年画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绵竹年画的发源与道教有关,最早的年画是道师画的钟馗和四大天王以及尉迟恭秦琼等神仙战将,用以驱妖辟邪,期望吉祥利达。然而千年的民俗却在文革中中断了。1978年腊月二十几头,尹天润的父亲悄悄地对他说,隔壁的地主娃脑壳真好用,用复写纸套在作业本上画的年画居然在孝泉街上卖5分钱一张,还一抢就光了,一场就卖了3元多钱。我的天,那是个啥概念,挣一天工分才投五角钱,地主娃就是几个作业本几张复写纸画了些娃娃儿就当挣了6天工分。尹天润抓着脑壳皮,当天夜里就与父亲一起在一个老木匠家里找到了一套门神木板。尹天润会木匠,就用戳子和刨铁照着刻,熬了几天几夜,终于刻好了几块木板。印出来的红纸上的尉迟恭和秦琼尽管粗糙,但拿到孝泉街上一晃就卖完了。一角五分钱一套,那一场卖了五元多钱。第二年沉寂了多年的绵竹年画的老艺人们也按捺不住了,大年前夕的绵竹街头摆满了年画与对联。不久,绵竹县文化馆开始发掘和研究年画,尹天润被招进了绵竹年画社当学徒,先后师从候世武、金平定、张先福等多名绵竹年画老艺人学艺。尹天润从起稿(创作)到刻板,再到印线,手工上色和勾线印花等全套工序都认真刻苦学习钻研,并熟练地掌握了绵竹年画从创作到制成品的全套工艺技术,受到了多名前辈的称赞。年画改变了他的命运,1984年,在绵竹文化馆老师们的推荐下,孝德镇政府将尹天润招聘为镇政府文化专干,使尹天润走上了新工作岗位。尹天润虽然离开了绵竹年画社,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绵竹年画的研究和创作。他从道教道观壁画中,从佛教寺院塑像中领悟到了绵竹年画是从道教鬼神的壁画和佛教寺院的塑像中得以起源的,并在民间年节文化积累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一个民间美术画种。尹天润因而对绵竹年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大胆地融入进了年画作品创作之中。1985年,尹天润创作的绵竹年画《星期天》获得四川省美展三等奖。
近三十年来的文化专职干部的工作经历丰富了尹天润的生活积累,而爱读书又丰富了他的知识积累。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每天都在感动着尹天润,看到解放军在绵竹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时,他心潮澎湃,决定创作绵竹年画来感恩解放军抗震救灾。
尹天润通过观察,构思成熟了一幅名叫《根》的作品,通过他精心创作,一个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地震的废墟上,一名解放军战士背着一位老太婆在奔走……尹天润又刻成了一张木刻拓片版,并在木刻拓片版的背面上刻下了自己即兴创作出的一首小诗:
铁甲劲旅救民生,
流血流汗不吭声;
争分夺秒战绵竹,
年画之乡扎下根。
尹天润将这块木刻拓片版和200多张年画成品赠予给了住扎在孝德镇的部队时,全体官兵在营门口夹道欢迎他,解放军尊重绵竹年画民间艺人的场景令他十分感动。尹天润随后又手把手地教会了部队里的两位干事拓片印刷,使每一个在绵竹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都能获得绵竹年画年纪念品。两个月后,部队博物馆给尹天润寄来一张精美的收藏证。
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援建绵竹孝德镇年画村,尹天润经过观察构思创作了这样一幅绵竹年画:一个受伤小女孩在板房内给苏州援建的工程技术人员赠送年画绣品的画面。他给这幅创作的绵竹年画取名《渔水情深》,并赠予给了苏州援建指挥部。这幅精美的年画作品被挂在了苏州市政府接待中心的墙壁上。
2009年,尹天润创意构思了长6米,宽88公分的长卷,主题画两头是两个笑和尚骑在雄狮子背上,手捧布帘,上书“祖国万岁!”中间是六个不同形态的老寿星。这张用丝布材料,丙稀颜料画成的长卷是尹天润动员了绵竹孝德镇年画村的十多位画师共同完成的。2009年9月26日,恰逢温总理在绵竹孝德镇大乘村视察灾后重建,孝德镇年画村的画师们共同将这幅年画长卷献给了温总理。温总理接受了这幅绵竹年画长卷,说:“一定不辜负了年画村画师们的心意,这幅绵竹年画将送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9年2月12日,李长春在孝德镇射箭台村视察时曾作出重要指示:“村落恢复重建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如今已落成的具有江南水乡和绵竹年画相融合的村庄新容体现了这个内涵。吃水不忘挖井人,何况孝德是孝子故里。今年6月16日,数百名年画艺人按捺不住心里的感恩之情,推举尹天润执笔录下大家的心声给中央领导李长春写了封信,并随信赠送了最新创作的手绘年画《祈福》以表灾区年画艺人们的感恩心愿。没想到李长春同志在百忙中很快就回了信,怎能不叫他激动万分。尹天润说他将在他的木板年画创作着中融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这一题材,精心构思和创作,一套新版木刻年画可望在明年向党的九十寿辰献礼,而感恩无疑是他创作中的永恒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