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凰网主办的“美丽童行2011主题慈善晚宴”于11月27日晚间在京举行,现场嘉宾云集,当晚筹得所有善款498万元现场捐赠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用于中国的母婴健康项目。活动中,凤凰网公益独家对话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凤凰网公益独家对话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公益事业应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凤凰网公益:前段时间,您带团去美国走访了很多知名基金会,感触一定很深。
王振耀:看完美国的基金会,我觉得中国基金会的使命应该说我自己的认知感觉比以前更清晰了,再一个应该说使命也更重了,我觉得整个中国公益事业完全应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具体来说,我现在看美国的基金会,包括美国的媒体都能在整个社会建设中发挥非常突出的作用,比如他做政策倡导,他做了很多这个项目,不是说他们的很多政策我等着政府,我和政府之间有截然分开的界线,很多老百姓需要的项目往往是很多基金会、很多慈善组织就先做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说不要等政府,不要埋怨客观的条件,就要先行动起来,然后是把社会、把身边可做的事情就做好起来,这是第一个大体的理念,应该说感觉到非常重。
第二个我也觉得基金会恐怕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使命,一定要确立好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尽管领域不一样,但一定是要提升社会,包括提升我们的整个社会,从各个领域促使它更完善,并且也能保证这个社会的更加安全性,包括很多救助项目,也包括很多的那种实际是物体性的这种建设,就是真正实物性的这种建设,当然也包括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的这种研究,包括培训各种各样的项目,我觉得它直接推动社会的提升。
第三个我也同时感受到,我们的基金会应该是国际性的,中国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中国的基金会、中国的公益慈善要尽快的跟上生意的脚步,跟不上我们要吃大亏,所以现在应该说基金会的国际化,公益慈善的国际化,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非常紧迫的挑战。
凤凰网公益:基金会要怎么来落实呢?有什么措施吗?
王振耀:首先是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共识,不断地把理念通过对话,通过一些理论倡导先传播出来。比如我们的整个社会,如果大家都觉得中国还有很贫穷的事情呢,我们怎么能到国际上去救助。再一个基金会就是给穷人发点钱,施舍施舍,那你怎么来提升呢。所以,第一位的是全社会、特别是舆论界和知识界应该更多的来推这样的理念,它为整个社会,特别是基金会的转型做好一种舆论倡导,也做好一种心理基础的建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第二,应该是说服更多的一些大的企业家来参与整个捐赠,建立家庭基金会、企业基金会。这些人可能随着他的企业发展自己的基金会,与公益慈善事业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家境的提升,促进企业的提升,我觉得这是非常迫切的。
第三,基金会要做好体制转型。现在很多基金会要改一改规则、程序,比如,为什么美国可以把他们的捐助重点和项目实施的重点放在社区,为什么人人行善在社区就很方便,那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做,难道我们的社区不需要慈善项目吗?那就是说我们的体制、机制,很多我们的项目设计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所以这几点如果能够尽快地开始,或者尽快地迈开一些大步,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起来一定会像经济改革那样创造出公益、慈善的奇迹。
“免费午餐”改变了慈善事业和政府的互动模式
凤凰网公益:你刚刚提到慈善理念,应该就是现在国家提倡的慈善文化。
王振耀:既要国家提倡,更重要的是公益慈善领域要社会做主导,慈善事业要调整形态,不能是“被慈善”、“被指导”.社会一定要逐步地发达起来,政府支持做好这个平台、做好服务,慈善应该回归本源、回归到最基本的定位,就是社会主导。所以我觉得首先是基金会、民间组织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在公益慈善领域内我们是主角,我们别等着政府,我们的行动能力到底有多强,我们能不能来做多方面的倡导,我们能不能改变我们的意识,改变我们的活动,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自己开始。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理念的改变,它可能一夜间就能释放出百倍的这种活力。
凤凰网公益:现在很多媒体人发起公益项目,比如“免费午餐”,得到了很好的政策回应,应该是您所希望的这种很好的状态。
王振耀:我给邓飞(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说过,他们的项目,他的成功我比他还激动,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免费午餐的项目之后,我当时激动得难以言表,既称赞国务院的政策,同时又感受到邓飞这个项目、这个团队,创造了一个新的慈善模式。他做了巨大的政策倡导,他其实改变了慈善事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我认为这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成功怎么评价也都不会过高,因为终于大家知道我们在做善事方面完全可以不用等,我们自己就做,如果我们做的好,其实将来政府的政策完成可以跟着就来了,做得可能将来可能比我们更大、更好。
这方面,先导的是年轻人、是民间。很多人在想,校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其它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做政策倡导,既要身体力行,又要利用舆论来推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公益模式的创新。
美国媒体如何报道公益慈善?
凤凰网公益:现在的状况是,公益的负面的新闻往往会更被大家关注、接受,记忆,但是像免费午餐这种成功的案例引发的关注相对来说就很有限,如果要回归到您说的公益的本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王振耀:最重要的是媒体。这次我们的中美慈善交流当中,凤凰网的总编辑刘书女士作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发问,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刻了很多。她问的是:美国的媒体怎么来报道公益慈善。美国媒体的回答是我们大家都非常惊讶的,首先,美国的媒体不会去把重点放在报道捐赠人的隐私或者挖捐赠人的动机上,而是称赞。第二,在美国,媒体也不去非常深入地去透彻挖一个慈善组织的缺陷。第三,美国媒体也特别注意不会去评价每个做慈善的人,他的过去、他的前世、前生、他起家的到底怎么样,甚至包括他的家属。谁去做慈善,大家就觉得他会更高尚,大家不会认为他就没有缺点,但同时美国的媒体对谁做了一点点的慈善和特别是一个组织做了一个个的项目,尽管是不大的项目,媒体就用了非常大的词来称赞,媒体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觉得做慈善的不容易,他不是政府,他是自己来做的,所以他的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非常高的赞誉,所以在美国,他说你可以看到“创新”、“再创新”、“伟大的发明”,各种各样的词都用在公益组织上。
其实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将来公益慈善的力量,大家会更关注到普通人物或者是NGO,或者基金会的细小的创新,不大的捐赠但它确实是真正应该称颂的,你要想一想,那真正是这个社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