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裴文学
“4.20”芦山地震中,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的农田灌溉系统被严重破坏,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农耕引水难问题,今年2月,大溪乡政府投入资金开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于4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该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烟溪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支撑作用。
新修引水渠 解决农民“大”问题
近日,记者在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2组看到,新建成的引水灌溉渠已投入使用,村民们家家户户正忙着犁地插秧。利用灌溉渠引来的水源烟溪村有240多亩农田得到了正常灌溉,正在田里忙着插秧的周刚告诉记者,“政府修建的这条引水渠,真的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据了解,本次整治新建的渠堰灌溉面积240亩,灌区的渠堰是八十年代初修建渠堰是八十年代初修建,投入运行几十年。当时条件有限大部分渠道未能衬砌,并且建设标准较低,工程质量较差,经过长期运行,年久失修,加之受“4.20”芦山强烈地震的影响,毁损严重,致使渠道边墙开裂、脱落、底板冲毁,渗漏严重,渠道输水能力降低,灌溉水利用率不足0.3。取水口没有固定的放水设施流量极不稳定,并且未衬砌渠道渗漏、跨塌严重,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渓乡烟渓村2组渠堰共5条,灌溉面积240亩,原有渠堰在地震中毁损严重,已无法满足灌溉要求,为切实解决农民问题,乡里决定对原渠堰进行整治,整治后的渠堰仍然从烟渓河取水,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大溪乡副乡长黄宗攀告诉记者,由于灌区渠道大部分座落在崩坡积残积层,和河床堆积体上,其结构疏松,稳定性较差,由于受资金等因素制约,灌区渠道大部分至今仍未衬砌,经过多年运行,渠道渗漏、冲刷及垮塌等特别严重,已严重老化,渠道水利用率不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渠道的输、配水功能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导致灌区控制和调蓄作用减弱、灌溉保证率降低、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为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该工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据悉,今年2月在县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宝兴县水务局组织技术人员到项目区进行调查。该工程项目区为大溪乡烟溪村,计划防渗整治干渠5条长1700余米,工程总投资20余万元,资金来源为2011年度省级水资源费。目前项目工程已全面完工,并恢复有效灌溉农田面积240余亩。
因地制宜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制度是进行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的依据,定额大小直接影响到需水量的多少,为体现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一原则,尽可能改变过去的旧习惯,旧观念,采用水利科研成果,合理确定作物生育期参数。”大溪乡乡长陈强说,根据灌区规划范围,因本区属四川西南部盆周山区,缺乏灌溉实验资料,故采用四川水利电力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四川省农田水分盈亏与农业干旱评估研究》成果结合邻近区域(雨城区)有关灌溉制度设计资料,确定的本区主要农作物分区、土壤物理特性参数、农作物计划层深度、适宜土壤水分表、水稻生育期需水系数、生育期耗水量等参数,来制作典型年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在灌溉制度设计初期,大溪乡政府尽可能结合土壤结构及地形地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采用投资较省、技术比较成熟,群众易于广泛采用的农耕农艺节水措施,以降低灌溉定额,从而使设计的灌溉制度符合实际,又能节水如水稻在泡田期推行浅水泡田,推广旱育秧技术,在生育期广泛采用“薄、浅、湿、晒”的水稻灌溉模式。村民黄林告诉记者,这种灌溉技术简明而且成熟,农民易于理解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下湿田、冷浸田,不仅可提高地温,改良土壤,利于提高产量,而且可降低田间耗水,从而达到省水增效的双重效果。
陈强说,该项目工程的实施,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办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疾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创造有利条件。用水效率提高,进一步规范用水秩序,减少水事纠纷,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将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对社会稳定和谐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