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村民为重灾区捐菜2500余公斤 如今他们都过得很好
记者 周谊
“5·12”汶川地震期间,有一条经雅安芦山、宝兴到阿坝小金、马尔康的交通线蜿蜒穿行,这就是省道210线。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取道210线进入汶川的西线道路,成了运送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最快,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条“生命线”。芦山县被列为重灾县,芦山人民一面进行抗灾自救,一面积极向极重灾区捐款、捐物,一车车饱含深情的救灾物质通过省道210线送到受灾同胞手中,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清仁乡芦溪村位于省道210线旁,尽管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芦溪村安营组14户村民将自己菜园地里种植的2500余公斤蔬菜肩挑背扛地送上了通往汶川的大卡车,捐赠给极重灾区,用农村人最质朴的方式向极重灾区同胞捎去了最实在的援助。
时值“5·12”汶川地震三周年,记者再一次来到芦溪村安营组,又一次拜访了这群普普通通的村民。
赵德政:
“我们受了灾,汶川灾情更严重”
2011年5月9日,记者来到了芦溪村安营组,在乡村水泥小道上,远远地就看到村民杨本香正在路边的稻田里忙碌,她正在给水稻施加尿素。杨本香的老伴赵德政也没有闲着,正顶着太阳在菜园地里劳作。赵德政和杨本香是老两口,赵德政今年69岁,老伴杨本香比他小4岁,三年来老两口几乎都守在家中,种庄稼、搞养殖。
回忆起当年地震的情形,赵德政还记忆犹新,那天县城里有人来买鹅,他正在院子里逮鹅,地震就来了。屋檐上的瓦片被“摔”了下来,房子的墙体也“扯”裂了。自己和附近的老乡受了灾,电视上还滚动播放着汶川等极重灾区灾情,“我们受灾了,汶川那边的灾情更严重。”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对大地震的感受,也是一群普通农民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的动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受灾同胞都吃的是方便面和面包,灾区蔬菜非常缺乏。” 赵德政认真地告诉记者。
三年前,赵德政和老伴杨本香捐赠了500多公斤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种植的莲花白和节节瓜。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按照当时的市价,莲花白和节节瓜的价格为0.8元/公斤,以500公斤蔬菜计,这批蔬菜价值400元。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400元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赵德政告诉记者,400元能购买三四袋尿素,而这些尿素完全可以满足他家所有蔬菜地的施肥需要。
骆开才:
“灾区需要,要多少就拉多少”
骆开才,芦溪村村长,三年前他还是安营组组长,同时也是捐菜大户。由于工作繁忙,采访期间,记者并没有找到骆开才,而是见到了骆开才的妻子王芝秋。村民们当年踊跃捐菜的热烈场面,王芝秋至今记忆深刻,一辆大卡车和几台拖拉机一字排开,就摆在那条并不宽敞的水泥道上。村民们从自家菜地里收割起莲花白和节节瓜,满满地装进背篼,大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仅仅负责蔬菜装车的村民就有好几十人。当时,每一位村民都拿出了自家地里最好的蔬菜,块头小的和品相差的菜大伙儿都留在地里自己吃。
“只要灾区需要,要多少就拉多少!”骆开才拍着胸脯向芦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说,不仅仅是骆开才,芦溪村安营组所有参与捐菜的村民也都抱着这样的念头。即使卡车、拖拉机货箱的承载量也都达到了极限,但村民们还在一背篓一背篓地将蔬菜从地里背过来……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芦溪村安营组,有一位村民叫赵全和,由于车祸留下残疾,行走起来腿脚不方便。2008年5月24日,当村民们踊跃捐菜的时候,他虽然没办法像大伙儿一样亲自去收菜、背菜,但他再三请别的村民帮忙将自家种植在山上的500多公斤莲花白都背了下了,看着蔬菜被装载上车,赵全和开心地笑了。
赵德才:“相比三年前,日子越来越好了”
当记者找到赵德才的时候,他刚刚从县城里赶集回来,虽然已经80高龄,老人家却十分硬朗,几公里的山路走下来,看不出有半点疲态。与三年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前三五天打一次‘牙祭’,现在顿顿都有肉吃。”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赵德才的回答朴实而生动。赵德才还告诉记者,相比三年前,大伙儿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自家种了水果舍不得吃,要运出去卖;现在反而嫌自家的水果品种不够丰富,还要到市场去买些回来吃。一年365天,现在几乎是每天都有水果吃。
“农业税减免了,还有粮差补助,娃娃读书的学杂费也减免了,贫困学生还有补助……” 坐在门前的树荫下,赵德才掰着指头向记者讲述国家的好政策,正是这些好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你们还好吗?
“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你们还好吗?通过赵德政和赵德全的口述,记者大体了解到芦溪村安营组部分捐菜村民的现状:
赵全和:经过几年的恢复,他的腿脚差不多好利索了,目前在北京打工。
赵德才:退休教师,虽然已经80高龄,老人家依旧十分硬朗,几公里的山路走下了,脸不红气不喘。心态好,每天吃肉和新鲜水果是他的养生秘籍。没事儿在家看书读报,有空还要到县城里去赶赶集,购买一些生活物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老人家在村里德高望重,哪一家遇到纠纷,哪一家两口子吵架,都喜欢找到赵德全进行调解。
赵明河:掌握了一些技术,现今在芦山本地打工,技术工人的薪酬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
骆开才:三年前他是安营组组长,去年当上了芦溪村村长。当上村长以后,为老百姓办事儿,骆开才更加忙碌了。妻子王芝秋经常“抱怨”他不顾家,每天一大早就出门了,一直要忙到晚上才回家。修葺堰塘、组织开会、调解纠纷、解决矛盾……尽忙些村民们的事儿。
骆开云:开着拖拉机跑运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赵德政:“5·12”地震前,他就在院子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地震当天,小洋楼与相邻的几间瓦房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坏,在国家的资金帮助下,他家的房屋得到了修缮和加固。三年来,赵德政和老伴杨本香几乎都呆在家中,种庄稼和搞养殖。
王国荣:孩子出去打工了,他每一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孙子,给孙子做饭,守着孙子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