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快到了,帮我多发点货。”昨日下午,大北街一家儿童玩具店老板电话中催促厂家发玩具商品。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主打儿童玩具的商铺开始活跃起来,众多商家纷纷打出促销旗号,儿童节似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玩具购买日。
“六一”经济提前升温
一周后就是“六一儿童节”,“迎六一”、“庆六一”的海报在童装店、玩具店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被商家纷纷摆在了显眼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是比平日高出几倍的客流和销售额。
位于顺河路的某儿童精品玩具超市老板刘静告诉记者,这几天,店里的销售额比平常上升了30%。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安全健康、品质上乘、款式上佳的商品,都会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昨日,记者在人民路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她正在为自己三岁的女儿和朋友家刚出生的婴儿选“六一”节礼物。她表示,孩子所用商品的健康安全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抵抗能力较弱,服装服饰的面料往往又含有染色成分和甲醛等对孩子健康不利的物质,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在买的时候特别注意品质。
在位于人民路的某书店,记者在少儿读物专柜看到,一些经典的少儿读物都放在了显著位置,其中还有不少礼盒装的,像经典的《十万个为什么》和最近很流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现在的孩子比较喜欢益智类的书,比如《猫和老鼠益智图书系列》,这些图书集趣味性、故事性、父母参与性等为一体,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全方位的智力训练。”一位新华书店的营业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儿童经济”正成为商家继“假日经济”之后打出的又一张“王牌”,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据刘静介绍,“六一”节和春节是儿童商品销售最为集中的节日。而且儿童节的消费还呈现一个特点,就是消费具有重复性,比如爸爸妈妈给孩子买了东西,亲戚朋友还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礼物。
在不少商家看来,儿童节的“含金量”要大大超过父亲节、母亲节。四川农业大学老师王贤告诉记者,儿童作为社会关爱的群体,所带来的“儿童经济”十分明显,商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六一”前展开强势宣传,期望借此机会抓住商机。
儿童节消费趋于奢侈化
上百元的儿童手机,三四百元的童装,五六百元的玩具车,乃至上千元的游戏机……一些家长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思想,把这些昂贵的礼物变成了孩子们的“囊中之物”。儿童商品明显地越趋向贵族化和奢侈化。
记者在假日广场附近的一些商场见到,儿童服装,价格一般在两三百元,有的超过500百元。大北街某儿童服装店一件“Shirley Temple”品牌、适合四岁女孩穿的连衣裙更是卖到了600元。 虽然这类童装价格不菲,但一位导购小姐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非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孩子穿得好越能显示家长的实力,再说现在许多世界顶尖的服装品牌都有儿童装,价格比这贵多了。
“就这件小裙子就300多块钱,用料又不多,款式也不复杂。”前来购物的市民李春蕊指着给外甥女买的节日礼物告诉记者,现在童装的价格比同档次的成人服装还高。
一些高档玩具也成了儿童节礼物的“宠儿”。记者在位于大北街附近的某大型商场的玩具柜台发现,一件“依众华”牌子的遥控车488元,买者仍然大有人在,而曾经风行的像积木一类的“土玩具”前则门可罗雀。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家长对孩子的消费都相当慷慨。儿童节的到来令商家高兴,可是掏了钱的家长却有点无奈。在友谊服装广场,记者留意了一下,漂亮的童装价格可不低,一件小洋装要价100多元,一件有名牌的儿童T恤售价15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比起成人的服装毫不逊色。
儿童节变“家长劫”
尽管商场专柜纷纷打出迎“六一”特惠的促销牌,但不少商品的价格仍然高得惊人。即便如此,乐意买单的家长仍然比比皆是。一个儿童一月的开销甚至占据不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究竟是谁喂大了儿童的“胃口”,让儿童高消费蔚然成风?
“王月的爸爸给她买了一台‘小电脑’作为儿童节的提前礼物,为什么你不给我买?”9岁的朵朵抹着眼泪向妈妈于静“控诉”,随后还使出绝食的“杀手锏”,爷爷奶奶赶忙一边帮着调解。于梅无奈地告诉记者,儿童节还不到这2000多块钱又得消费出去了。类似朵朵跟家长使用绝食、哭闹等方式在一些小孩子中非常普遍,从芭比娃娃、掌上游戏机、包装精美的昂贵糖果、名牌童装到现在的上网本,几乎每次都能成功。于梅告诉,自己和丈夫的月收入不过5000多元,但想到“再穷不能穷孩子”,对女儿的消费从来没有吝啬过,每月进口的维生素片、品牌服装、钢琴舞蹈课程等花销平均每月近2000元,“幸好有双方父母的支持,否则正常生活都很难维持。
儿童奢侈品消费急需刹车
一位家长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商家利用儿童节赚钱的招数是花样百出,高价玩具、洋快餐、儿童时装,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暂且不说,集中消费容易养成孩子盲目高消费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孩子间互相攀比、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王贤表示,关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在“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买件小礼物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把买礼物当作给孩子过节的唯一形式,而且即使买礼物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孩子在商家营造的攀比气氛中养成虚荣铺张的消费习惯。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忙很少带孩子外出游玩,心理上产生负罪感,于是便在儿童节通过买“大礼”来“补偿”孩子。正是这种心理作怪,使得儿童消费市场中高消费态势一发不可收。
王贤建议,儿童消费奢侈风当刹。面对市场上花样繁多的高档儿童消费品,家长们在打开钱包前应该仔细想一想:自己对孩子的爱会不会宠坏了孩子,相较之下,家长们更应该注重感情上的流露,培养孩子的内在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