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魏燕
不同视角感受中国巨变
1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西行漫记”四川采访报道团的19名中外记者来到雅安市石棉县,探访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参观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重温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这一重要胜利。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中国延安实地采访红色根据地和中共领导人,撰写了《西行漫记》一书,从而让世界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与七十年前斯诺的西行路线不尽相同,“新西行漫记”大型媒体活动组织了来自五大洲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籍记者,与国内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队,分赴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省市,展开回顾党史、感受发展、展望未来的系列媒体采访活动。
四川采访团包括来自法国、加拿大、土耳其、芬兰四个国家的外国记者共19人,于6月8日从北京出发,12日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到达雅安石棉县。在冕宁,采访团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并采访小叶丹的贴身管家沙玛尔格的后代——纪念馆管理员沙玛依古,重温了彝海结盟这一历史性事件。
12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刚走进距雅安市石棉县城11公里处的安顺乡高大门楼时,就被两根写着“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柱子深深吸引。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分别陈列有红军和太平军强渡大渡河的图片(连环画)、资料及使用过的武器。在这里,采访团看到了红军连夜奔袭安顺场,17勇士飞舟夺天险的故事,也看到了石达开错失良机,全军覆没的悲剧。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西行漫记”四川采访报道团团长杨磊表示,四川是中国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地,大渡河更是整个革命历史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看到那艘简陋而单薄的木船,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17勇士就是靠它渡过河,夺取对面渡口的。杨磊告诉记者,曾经从历史中了解了大渡河畔发生的英勇事迹,憧憬中的大渡河非常宽阔,但是现实中的大渡河水流比想象中更湍急、更凶猛,他为英雄的精神而感叹。
记者获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对外宣传媒体,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方式,以各种语言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变化。“新西行漫记”大型媒体活动这次重走红军长征路,不止要缅怀历史,更要将历史与现代中国的经济相结合,以中外记者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九十年来的深刻巨变。
外国记者学习红色历史
来到雅安的大渡河畔,看到中国革命历史被保存得如此完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惊叹不已。王明华表示,他所走的不只是一条红色历史之路,更是一条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光辉之路,他看到了雅安人民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脊梁和重建家园时团结拼搏的精神。王明华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想坚定的信念,四川能够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那是因为无数的奇迹,这些奇迹都源于四川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加拿大的黄茹亭3年前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为了能够得到更多学习中文机会,她加入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了一名英语记者。黄茹亭告诉记者,她在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历史并不了解,为了这次“新西行漫记”重走红军长征路之行,她才提前做功课,学习了一些中国历史。这两天,从冕宁的“彝海结盟”到石棉的强渡大渡河,她仿佛看到70多年前的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黄茹亭说,当年革命路上的勇士们或许与现在的自己同龄,她非常敬佩他们英勇抗战的精神。
采访团于昨天下午离开雅安前往泸定,重温中国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记者获悉,采访团一行将会于14日沿国道318线再次来到雅安,探访国宝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