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钢 刘磊 摄影报道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的美誉。
巴中也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腹地,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扶贫政策支持下,许许多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向新农村、小康村,宽裕户、小康户的转变。
沐浴党和国家的恩惠,巴中的教育也在社会、经济腾飞中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惠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的各项“民生”工程随处开花,昔日老少边穷地区的农家读书娃,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巴山深处,深刻感受巴中教育“营养餐”“校舍安全”“职业教育”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
政策好
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促进教育大发展
青山绿水、白墙青瓦,亭台楼榭、阡陌交通,乡村别墅错落有致,运动设施一应俱全……这不是田园山水画中的场景,而是平昌县元山镇的中岭村现代农业观光园的面貌。
巴中市是我省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核心区域。秦巴山片区涉及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17个市、80个县(市、区),涉及贫困人口众多。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力度对这一片区的扶贫开发。
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是巴中市响应国家、省号召,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据巴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现代农业观光园就是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的乡村,政府给予相应补贴,把村民们集中到一块居住,村民的土地也一并出租给农业科技公司耕种,村民可以到公司上班领取工资,也可以外出打工,直接收取土地租金。
中岭村就是平昌县去年底打造完成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该村村民2300多人,聚居点常住人口400多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的乡村别墅,推开门就能望见一大片温室科技无土栽培大棚,此外还建有运动健身、荷塘垂钓场所,供村民休闲娱乐。
巴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建仁告诉记者,村民实现集中定居后,就可以配套学校、卫生所等公共设施,带动当地教育发展。
“元山镇此前有幼儿园10多个,都分散到各个乡村,父母送孩子读书要走很远的路。而现在实现集中定居后,每个聚居点都建起了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元山镇党委书记介绍,中岭村的幼儿园办起后,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家门口的幼儿园。
中岭村小也在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中“沾光”。这所村小此前仅有一排危房,经投资98万元、异地重建后,师生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楼房。“要没有连片扶贫开发,想都不敢想。”元山小学校长、也是中岭村小的负责人刘建平说。
“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不仅让我们乡村环境彻底改变,让边远山区的教育得到了跨越发展。”赵建仁说,今年5月10日,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召开,巴中教育还将享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一定会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赵建仁说。
吃得好
“让孩子吃好吃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南江县下两镇小学四(2)班谢志宇来说,每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吃营养餐”了。
南江县是国家“营养餐”计划我省60个试点县之一,自去年秋季便开始实施这项国家重大民生工程。
下两镇小学把“营养餐”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课间操后。学校食堂提前将牛奶、鸡蛋按班级分好,放在窗口,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带领值周学生按时领取。
5月8日这天,正好轮到谢志宇和其他两位同学替大家领取“营养餐”。一手拎着一大包鸡蛋,一手拎着一大包新鲜的牛奶,阳光下的谢志宇笑得合不拢嘴,“每天都盼望着这一刻!”
下两镇小学有1690名在校学生,按照国家政策,所有孩子都能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餐补助。为了把每一分钱都“吃”进孩子肚子里,并确保食品安全,学校建立了校园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从蛋奶的采购、配送、贮存、加工、送餐等各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专人负责,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校长蔡云岚介绍,根据南江县营养餐试点方案,孩子们吃的牛奶由政府统一采购,而鸡蛋则由各学校自行采购。
五年级四班语文老师刘玉英是学校最后一道蛋、奶安全监管员,每天鸡蛋、牛奶领到教室后,她就会一一检查每盒牛奶的生产日期、是否有涨包现象等,“很多孩子们不习惯喝牛奶,一喝就拉肚子,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刚开始有一个"肠胃清理"的过程,多喝几次就没问题了。”
下两镇小学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来自偏远贫困山村,以前很少有机会吃上鸡蛋、牛奶。“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听说我现在每天都能吃上鸡蛋、喝上牛奶,心里可高兴了!”三(4)班学生,家住下两镇平桥村的何文富兴奋地告诉记者。
下两镇小学还有四所村小,37个学生。蔡云岚说,为了满足这些孩子的营养餐需求,学校每天都安排专人把牛奶送到每个村小,鸡蛋则由村小老师煮好发到每个孩子手中。
据了解,考虑到全县各校寄宿条件、寄宿生比例、食堂供餐能力存在差异。南江县在“营养餐”供餐模式上,同时存在两种供餐模式,一是食堂就餐,二是发放营养制品。
“交通便利、有食堂供餐能力的学校原则上以食堂供餐模式为主,供应完整的早餐、午餐;而对条件不足的学校,则提倡选择"鸡蛋、牛奶、水果"供餐模式。”南江县教育局局长郭辅邦介绍,所有食堂和伙房还按规定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如空调、冰箱、监控等,完善食堂功能,确保硬件标准化。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心工程,让孩子们吃好吃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住得好
“绝不能让师生提心吊胆在危房里上课”
5月9日正午,平昌县元山中学二号教学楼施工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工作。今年秋季,这栋教学楼将正式启用。
这仅是平昌县近年来下大力气、狠抓中小学校安工程的一个缩影。
“绝不能让我们的老师、学生在危房内上课!”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大会上,平昌县委副书记、县长蒲开文讲话时掷地有声。
据悉,平昌县委、县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2009年至2011年间,全县已投入资金3.1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52万平米,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该县校舍安全形势依旧严峻。仍然有D级危房136687平米,C级危房92754平米,涉及各类学校300余所,涉及师生安全10万余人。
平昌县吹响了“校安工程”建设的号角。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今明两年实施的校安工程纳入今年一年实施,预计投资1.7亿元,实施校舍改造单体项目405个,改造中小学校舍18.27万平米。到今年底,全面实现全县中小学校舍“零危房”目标。
“这体现了我县在校安工程上做出的最大努力。”平昌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沈鹏介绍,平昌县每年财政收入大概1.4亿元,为了筹措校安资金,平昌县财政去年预算2000万元,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争取到项目资金8000万元,今年底还将调整预算7000万元。所有资金将打捆使用,统一实施。
同时,平昌县还开通了校安工程报件审批“绿色通道”,凡校安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规划选址、校舍鉴定、环评等相关手续必须做到“即报即办、缩短时限”;对所有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严防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并严格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校舍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是一项等不起也不能等的民心工程、民安工程和民生工程。”据赵建仁介绍,不仅平昌县出重拳、使狠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巴州、通江、南江等区(县)也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5·12”地震后,巴州区把校舍安全纳入灾后重建项目规划,通过政府拨款、各级各类捐助等资金,全力推进校安工程。巴州区第四中学就是从中受益的学校。
创办于1975年的巴州区第四中学,原占地仅25.8亩,总建筑面积约7500平米,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在地震中校舍严重受损。震后,香港特区政府无偿援助4845万元,政府投入30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00多万元,总投资近亿元,重新修建了现在的新学校。
目前,新学校占地60余亩,可容纳60个教学班、3600多名学生。学校建有学生宿舍楼、食堂综合楼、教学实验楼、图书电教办公楼、运动场等,整个校园形成了教学、运动、生活、绿化广场四个功能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就业好
“让农家子弟脱贫致富是最大的"民生"”
在巴中,说起小河职业中学,几乎无人不晓。
这是一所位于南江县城西东榆工业园,集中职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
“巴中市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腹地,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讲,送孩子读书可能是脱贫致富唯一途径,而让孩子学到一门技术、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民生"工程。”赵建仁说,巴中的职业教育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河职中创办于1984年,最早是和畜牧局合办的职业学校,直接服务“三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210亩,在校学生3800多名,开办有畜牧兽医、机电、机械、数控、计算机应用、旅游、电子商务、护理等专业的大型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是全国中职技术教育示范专业。“仅南江县90%的乡镇兽防站站长、饲料兽药经销大户、南江黄羊及生猪养殖大户均是我校毕业生。”小河职中校长袁俊一自豪地对记者说。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近年来相继投入2300多万元购置设备,建成与专业相匹配的电子、电工、数车、焊接、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等30多个实训室,实训工位近2000个。“特别是机械加工、数控等实训操作很受学生喜欢。”袁俊一介绍,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特别能吃苦,干起车床、电工等脏活、累活来毫不含糊,而这些孩子毕业后也都有很好的出路。“他们进入广东、浙江等企业,平均都能拿到3-5千元的工资,这对普通农家子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足以脱贫。”
为提高学生对口就业、发展性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学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宽基础、精技能、重创业”的课堂结构,并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建立了东西合作办学“2+1”模式,同时与联想、诺基亚、中国长城等几十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及安置协议,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空间。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合格率98.3%,双证率86.7%,就业率达95.6%。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后,小河职中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的政策,为藏家儿女的人生发展出谋出力。目前,学校共接收了3批113名来来自阿坝州的“9+3”学生,首批学生除参军和准备参加高职考试外,全部落实了顶岗实习岗位。日前,为帮助这群孩子参加阿坝州的公招考试,学校还组织了最好的文化课老师集中为他们复习迎考。
“看到他们一个个都能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出路,我们老师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袁俊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