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裂缝有手指那么宽,一块块农田有上千条裂缝,一株株秧苗已经发黄……这是昨日记者在雨城区中里镇复兴村一组看到的一幕,插满秧苗的农田干涸的已经全部裂开,农民们在不断的抽水,但地震将农田锁水层破坏,水分流失的速度比抽水的速度还快。据悉,雨城区全区因地震灾害受损农田6600亩,其中水田受损3400亩,占受损耕地的一半。时下正值插秧的时节,地震导致数千亩水田因缺水而无法打田播秧。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组织和发动下,雨城区打响了一场震后“水田旱种”的保卫战。
一块农田上千条裂缝
昨(28)日,记者走进复兴村一组,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块的农田,但农田都很“受伤”,每一块农田都不同程度的干涸,最大的裂缝能够放进去手指头,记者走进一块农田,整块田完全裂开,向蜘蛛网一样将整块农田布满,农田内看不到一滴水,一只脚放进去完全不会下沉。
用手摸了摸农田内的泥土,一点水分也没有,看着秧苗,两边的叶子已经枯黄。正在插秧苗的村民郑显巧告诉记者,以前的秧苗在小满(今年是5月12号)前就能够完全插完,但今年地震后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看着田内的秧苗越来越长,如果还不插下田的话就不能用了。“我们家的这块田是昨天才抽水上来的,昨晚上还有满田的水,水位都很高,今天早上准备插秧时,水已经流失超过70%了”。郑显巧无奈的告诉记者,一边说着,她一边指着田内已经快干涸的水,连手都没有办法洗,更别说秧苗好好活着。
“以前是秧苗种下去过后,田就一直水保着的,现在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种下去就干了,保不住水”。郑显巧纳闷又心疼:“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过。”
不仅是他们家,全村甚至全镇都是这样的情况,复兴村书记王成惠向记者介绍。记者随书记来到复兴村六组一处有着7公分宽裂缝的农田内,此处农田以前都是种秧苗,但因为今年地震后实在抽不到水,目前都还“荒着”呢!
村民水田旱种”保收成
中里镇复兴村书记王成惠告诉记者,复兴村距离上里镇七家村较近,以前都是采用沿渠灌溉,地震将沿渠震坏了,小河内的水也莫名的干涸,农田没水一直成为村民农忙的“心病”,二十多天小河内都没水,一直到5月中旬,对于灾区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儿,好的是农田终于有水了,但坏的则是受灾群众又受苦了。
连续几天的降雨量,让小河内有水,村民们便开始用发电机抽水灌溉。但小河内的水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农田,数天后,所有的农田水全部干了,田内全是裂口。仅复兴村一组和六组,就有300亩左右的农田受损。
王成惠告诉记者,经过专家鉴定,水田不保水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地震造成犁底层遭到破坏,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对于储存土壤中的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地震造成该村629亩农田犁底层不同程度受损,农田不保水,秧苗面临枯死。
而得知这一情况后,雨城区农业局迅速安排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将水田该种旱作物。针对农田不保水的情况,对于还未移栽秧苗的田块,建议农户在整田时应注重“三犁三耙”,进一步夯实犁底层。对已移栽但秧苗面临枯死的田块,建议进行开沟排水,改种旱地作物,如蔬菜、玉米、豆子等。
中里镇复兴村农业中心主任辜永忠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是引导农户,改地、该种。尽量的旱种,做到地震过后不荒地。
“农业局和农技站的天天都要来看,请专家来给我们指导,现在受到地震(影响)以后,秧苗也种不下去,现在就是采取改种的把那,降低最大损失,今天老百姓全部都出来了,将就今天天晴,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最大损失。”王成惠说。
据了解,除中里镇外,雨城区其它乡镇也纷纷通过“水田旱种”的方式抗灾保收成。此外,为了做好震后农田修复工作,雨城区还制定了震后农田修复技术方案,针对农田受损不同情况,制定了配套修复排灌渠,对零星分散地块进行田型调整,增加土壤有机质,恢复和提高耕地肥力以及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户改种茶叶等经济作物等一系列震后农田修复措施。
截止目前,全区秧苗已栽插62247亩,完成全年栽插任务的92%;指导农田受损严重的172户农户开展生产自救,改种旱作304亩;指导玉米移栽3407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