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坪乡,满山的林竹郁郁葱葱。依山、靠山,是孔坪乡群众解决吃饭、穿衣和发展致富的重要渠道。在做强林竹经济助农增收的过程中,孔坪乡党委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实施一个项目,传播一种理念,建立一个基地,带动一方致富。
孔坪乡现有林竹5万余亩,是全区林竹大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孔坪乡关龙村、河坎村许多村民就开始学习编制竹梯、背篼、簸箕等竹编制品来谋生。但是随着林竹面积的不断扩大,群众面临着卖竹难的问题,如何把林竹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孔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寻找突破口。
经过积极探索,找准定位后,孔坪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学习借鉴宜宾长宁、眉山青神以及浙江安吉等林竹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乡党委政府抓住竹编制品生态环保、富含传统文化气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契机,内引外联,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竹编产业。目前全乡从事竹编产业人员从最初的150人增加到300余人,形成了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两大系列竹编产品体系。同时,在孔坪乡新民村成立龙河新竹编合作社,初步建立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基地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随着产业逐渐发展,竹编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为增加产量,孔坪乡积极吸纳留守妇女就业培训,开展竹编粗加工。一边扩大产业辐射力,一边解决就业,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的积极性就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和强心针,为从林竹资源大乡向林竹资源富乡转变,孔坪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五个雨城”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升竹编产业的知名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力争把孔坪打造成全市“竹编之乡”和产业重镇。
孔坪竹编:草根文化做成富民产业
如何让传统竹编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让竹制品走向更高端?孔坪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粗制与精编上找到了突破口,使竹编产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孔坪乡党委政府通过内引外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竹编制品也由单一扩展到生产藏茶包、包装盒、竹签、竹筷和竹编工艺品等。
乡党委政府一边在思索如何充分利用合作社扩大立体竹编的生产规模,一边到浙江、成都、眉山等地学习,寻找发展新路子。结合雅安旅游,熊猫文化和本土文化,邀请专业老师负责产品研发指导,同时还通过开设竹编培训班,培育了一批熟练掌握平面技艺的学员。
在编制技巧进一步提升之后,产品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经济效益也由一般竹制品的几元、几十元增加到一幅平面竹编字画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孔坪竹编产业已经从草根文化变身高雅艺术,同时成为拉动百姓就业、增收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