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灾区优秀学子李玲
记者 裴文学
宝兴县陇东乡清江村4组,连绵的大山郁郁葱葱,数栋建筑组成的“集镇”人烟稀少,安静得似乎时间都是静止的。四周层峦叠障,迷人的小溪安静地流淌,行径在这美丽的一方山水中,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对城里的人来说,这里是一处难得的风景,但常居此处,不得不面对交通不便、物产匮乏的艰难环境。2000年,李玲便出生于这大山之中的宝兴县陇东乡清江村。
如今,李玲跟随父母来到天全县乐英乡,就读乐英中学,14岁的她以“自强、感恩、奉献”为座右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少年的灿烂人生。出生在贫困家庭,但从不怨天尤人,她总是说:“我是农村来的,我不怕吃苦。”
农村孩子不怕苦
异地求学多年,5月30日,临近端午节,李玲放假回到自己的宝兴老家。站在一条乡村小道上,李玲喜上眉梢,指着一处远山说:“我的家就在那边,以前每次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要是碰到下大雨的时候,时间就更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李玲很小的时候,看着父母为生活而终日劳作、含辛茹苦,小李玲总是帮着父母做些家务。“李玲小时候就特别勤快,大人都很喜欢他,放学回家,就能看到他在家里扫地、烧火做饭什么的,总不愿闲着。”邻居王艳说。
在大山里居住,除了种庄稼,几乎没有别的生计可以赚钱,一日三餐多以土豆为主食,生活十分艰难。李玲稍大的时候,就一个人上山砍柴,以帮助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有一次,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迟迟不见李玲回家。一直到了下午1点左右,瘦弱的小徐钢拖着一大捆柴回到家中,手臂和脸上被荆棘划破多处,血迹斑斑。看到李玲这样一副模样,一家人都心痛不已。
陇东有句俗语:“芒针刺人,出世刺人。”意思是说,在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露他一生的品性。小时候的李玲就有助人为乐的习惯,邻居李秀英叔婆每次见到李玲的母亲就会一个劲地夸奖:“你真是生了个好孩子,帮我挑水、摘菜,老是做好事。”后来,虽然李玲来到离开了家乡来到乐英读书,但每次回家,年事已高的李秀英叔婆都会特意给李玲送来一些钱,对李玲说:“这钱给你在路上买水喝,在学校一定要安心读书。”
家里的“第二劳动力”
3年前,李玲的两个姐姐已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当喜讯传来不幸也同时降临——李玲的父亲因为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的治疗费用使原本贫困的家境雪上加霜,从此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靠母亲打工。家境如此困难,两个姐姐一度产生放弃读大学的念头。但懂事的小李玲和父母一道劝姐姐上大学,她对两个姐姐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从此以后,李玲放学回家第一时间便赶回家,帮助父亲做家务,母亲整天在工地打工挣钱,很多家务事自然就落在她这个“第二劳动力”身上。八九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学会了做饭、煮猪食,跟着父亲上山种玉米、下田插秧……现在的李玲已是做家务、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农忙时,小李玲还帮助邻居打谷子、收包谷、挖红薯,乡亲们都说他是乐于助人、能干懂事的好孩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李玲最喜欢的名言。
家境十分贫困,家务也想当繁琐,小小年纪的李玲却还时时不忘帮助别人。当记者问小李玲做这么多事累不累时,李玲却不以为然,她笑着对记者说:“平时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是邻居的叔叔阿姨帮我们的,他们有事的时候我也理应去帮忙。”
同学喜爱的小班长
李玲就读于天全县乐英初级中学7年级1班,由于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在同学间拥有极强的领导、组织能力,自来到该校以来,便一直担任班长。在班上,她一直是同学心中的佼佼者。
虽然家境贫寒,但李玲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好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新知识、新事物拥有极强的领悟接受能力并一直保持高度的求知欲,并且爱好广泛,喜欢绘画、舞蹈、朗诵、写作,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在老师心中,她是一名得力的小助手;在同学眼中,她是大家喜爱和拥护的小班长。
班上的黑板报、班队活动和手抄报,都是她带领同学自行设计、主持、编写。对学习,她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她勤俭节约,把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用来购买书籍,并主动将购买的书籍借给同学阅读,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面对众多荣誉与赞扬,小小年纪的李玲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很平凡,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在她的笔记本上这样写道:“每天一个足迹,每天一次进步,微笑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