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ssc.org 2010-09-19 09:05
明月出汶川,天地尽华晖。
2010年的中秋将注定与往年不同。月光,将在绵竹雕梁画栋的门楣间流淌,在岷江跨越南北的大桥上流淌,在北川宽阔漂亮的校园里流淌。
2010年的中秋将注定与往年不同。部分“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8月遭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然而,饱经肆虐的映秀新镇巍然屹立,一度成为孤岛的清平乡民生安泰,虹口、龙池震后新建的房屋和设施整体安好。风雨之后,满月如拱。
2010年的中秋将注定与往年不同。灾区的满月来之不易,是由灾区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援建大军奋战两年共同铸就,所以这样的满月,属于灾区,更属于全国。
截至8月底,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对口支援项目3645个,已建成3183个;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77.99亿元,到位对口支援资金684.24亿元。
18个对口援建省市之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蒙古、海南等省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截至8月底,港澳已确定援助项目295个,资金总额130.41亿元,已累计开工191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完工。内蒙古、海南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13个,对口支援资金4.5亿元,开工项目13个,完工6个。
这不是一串枯燥的数字。让世界惊叹的重建速度和经得起百年磨砺的工程品质,不仅凝聚着每个援建者的热情,更温暖着每一位受灾群众的心。
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壮丽实践,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更向世界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向前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表示,“兄弟省市的无私支援、无疆大爱,四川人民真诚感谢,灾区人民永远铭记。”
大灾之后的四川必须尽快恢复重建!党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伟大决策,在广阔的四川灾区大地上开花结果。
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前所未有的灾难,考验着抗震救灾的勇气和能力。全国总动员,数十万军队和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不计其数的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向灾区汇集。
前所未有的灾难,考验着灾后重建的决心和智慧。只有举全国之力,才能加快恢复重建,而一省帮一重灾县,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最新、最生动的实践。
震后24天,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31天,胡锦涛总书记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强调,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启动对口支援机制,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18个承担援建任务的省市立即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山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福建、辽宁、江西、吉林、湖南、安徽、山西、黑龙江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时间主动承诺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挺身而出,主动携手雅安市宝兴县、成都市大邑县,签订对口援建协议。
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对口支援行动拉开序幕。
省对口支援办一位亲历整个对口援建过程的负责人回忆,这项工作刚开始启动时,工作之浩繁、资金之巨大远远超过了想象。所有援建人员的状态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急。
什么时候才能让受灾群众住进温暖安全的新家?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们不再挤在板房教室里上学?援建人员心情急迫,但规模如此巨大的对口支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现实的问题是:数量巨大的项目如何尽快审批?种类繁多的工程应该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庞大的施工队伍是从本省带来,还是就在当地找?
对口支援的庞大机构在灾区如何高效运转?四川必须回答。
全新的机构需要全新的工作模式。四川省从省到市、县(区)都迅速成立对口支援办公室,与支援省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江苏、辽宁、黑龙江等省还与受援地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援建过程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灾后重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汇报,明确要求省级有关单位和受援县市区限期解决或给予答复。《关于建立灾区农民重建材料特供机制的意见》、《对口支援车辆免费通行》等一大批破解援建难题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心爱护援建干部八项措施,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节假日送慰问品,领导干部带队走访慰问援建省市驻川机构援建人员已是家常便饭。双方心心相通的情感力量,促进灾后重建快速推进——
对口支援小金的江西,在每年有4个月属于冰冻期不能施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确保对口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仍然郑重承诺,对口支援任务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已经完成援建任务的江苏,在绵竹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再次支援5000万元,支持灾后重建。
像洪流般澎湃,像滴灌般润泽,在科学援建的实践中,援建省市将宝贵的援建资金首先投向关系到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最需要的住房、道路以及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上。
9月12日,北川县永昌镇上的数百个娃娃走进刚刚竣工的美丽校园——由山东省枣庄市对口援建、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的永昌幼儿园。
新校园,新希望,这一天值得所有北川人铭记:在经过近两年的夜以继日的奋战后,山东出资6亿多元援建北川的23所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全县1.6万学生终于全部搬进新校园。
欢笑的不只是北川。截至今年8月底,由18个对口援建省市负责建设的学校已经基本全部投入使用。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在大地震过后的两年内,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永久性校园。
“太快了!简直是奇迹!”北川县城居民文雪不断感叹,她曾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在板房甚至帐篷中度过漫长的小学阶段。感叹之外,她内心充满了对援建者的感激。
更多的奇迹发生在更多的灾区——
2008年6月22日,地震过后仅仅40天,山东省淄博市对口援建的北川黄江板房学校投入使用;2009年5月9日,黄江学校全新的综合教学楼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震后北川第一个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校园,也是当地投入使用的第一个灾后重建公共建筑。还有比这更早的。2009年1月15日,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第一个竣工的项目——土桥小学竣工。
平武,2009年7月28日,由河北省保定市对口援建的平武县响岩镇清水小学提前1个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彭州,2009年8月13日,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彭州9所学校提前全部竣工……
快的背后是好的愿望。孩子是希望,“重建规划优先安排学校重建,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这是每一个援建省市的指导理念。
快的背后是好的质量。在汶川一中,为了保证学校的建筑质量,对口援建的广东省有关部门将几乎所有框架钢筋都换为超标的36毫米直径,其中钢含量达到极限的46。室内的大柱子,用28根36毫米的螺纹钢筋建造,这样的柱子在广东能建20多层的楼房,但在这里,只建了3层。
在什邡,来自北京的援建队伍为了保证学校的建筑质量,学校整个建筑全部都是现浇结构,能抗8级烈度的地震。“学校的建筑质量绝不亚于北京,这里将是什邡地区最好的建筑。”
在彭州,对口援建的福建省漳州市为了把敖平中学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当地确定两家具备房建一级施工资质的品牌企业为施工单位,同时还在前方指挥部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进驻施工现场,随时进行技术指导。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快马扬鞭。在小金县,为了让境内汗牛、窝底、潘安等3个乡镇通上公路,负责对口援建小金县的江西省,对援建项目进行调整,开建从美沃乡通往汗牛乡的美汗路。经过上千施工人员200来天的艰苦施工,在战胜1000多次塌方之后,去年9月30日,这条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道路终于竣工通车,数千群众敲锣打鼓,来到公路上,庆祝这条道路的开通。而就在当年,这3个乡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头一年的1600元涨到3000元。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在地震之前,虹口乡来往于都江堰市的主干道只有一条道路,而从虹口乡到蒲阳镇,行走时需要提着镰刀,劈开草丛,才能找到上山下山的路,整个路程要耗时一个白天。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口援建的上海市投资2亿多元,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7月前打通了蒲(江)虹(口)路和飞虹路(高原-观凤沟-庙坝的旅游内环线),而正是这两条路,不仅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为今年抗击特大泥石流灾害立下了汗马功劳。
于细微处见精神。为20多个孩子修一所小学校,为20多户村民建一座小桥,为100多人的小村子建造一条小路,为10多个老人建造一个微型养老院,在浙江省对口援建青川县的过程中,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
浙江援建青川的158座桥梁中,92座属于漫水桥和便民小桥;193条、总长度为1100公里的道路中,绝大部分都是乡村小公路;他们还将3亿元的建设投资全部“埋入”地下——兴建总长百余公里的自来水地下管网和1.1万个供水设施,彻底结束了全县25万群众长期“用水靠天,吃水靠背”的困顿;此外,还修建了40多所乡镇小学校、30多所乡镇小医院、7个福利院。这些工程虽然单个规模小,但是整个投资却高达几十亿元。
不贪大,只求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浙江省采用这种“滴灌”式的思路,把对口援建庞大的资金洪流,化成灾区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用得上的涓涓细流。
不独浙江,民生情怀在对口援建省市中非常普遍。各援建省市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群众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就业援助等六大工程上,而群众最急需的群众安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更是援建工作的重点方向。
大手笔也有很多。广青公路全长78.33余公里,其中成绵高速至洛水镇段,更是直接将什邡市师古、湔氐、洛水、八角、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因此,这条对什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公路,被称为什邡通向外界的“生命线”。为了打通这条重要的通道,北京市总共投资18亿元,经过近两年的奋斗,广青公路全线通车。承蜀风流脉,袭藏羌雅韵,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四川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表明:18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经确定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
“群山含黛,湖光潋滟。柳色如烟,美宅似云。羌笛婉转,羌寨林立。有老街施施然从历史深处走出,厚德以载物;有新生浩浩然来这里问道求学,含英而咀华。羌风千年流转,蜀韵于此凝华。宛若陶氏桃花源,又比西方田园城……”
这一幅优美的诗意水墨画,取景于广东援建的汶川县水磨镇。而如今,灾区何处不“水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在增强“造血”功能;物质支持与智力支持相结合,着眼于灾区人民未来美好生活,致力于产业布局和收入提升——四川正与各援建省市进行另一种探索,变短期的对口援建为长效的对口合作
伤痕累累的龙门山,在风雨浸润中重披绿意。从汶川到青川、从松潘到安县,援建者播种下未来可期的希望之果。
9月15日,北川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正式移交,异地重建的新县城揭开面纱,4万居民将陆续搬进新家。安昌河畔,县城东南,一块“飞地”更加忙碌。“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投资7亿多元,已有33家企业入驻,部分企业投产。”山东援建北川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汉成说,这些企业年底前全部吹响生产号角,意味着新北川工业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当地近万人找到就业出路。
何止是北川,遭受重创的地震灾区,处处留下援建者的深谋远虑。临近北川的安县有辽安工业园,江油有河南工业园。向南,绵竹有江苏工业园,什邡有北京工业园;再向南,彭州有川闽工业园,都江堰有上海科技产业园。
青川境内“地无三分平”,浙江省投资2亿元,从广元市经济开发区租用2000多亩土地,建起“川浙合作产业园”。广东选址位于成都金堂的成阿工业园,广东—汶川工业园入驻,该工业园区最大的“园中园”诞生。甚至在高原古城松潘,也有了产业集群的影子,安徽援建者投资兴建了镇江关生态工业园区。各援建省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灾区群众描绘着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浙江人说:“要着眼于未来,不能让受灾群众住上新房吃红苕。”江苏人说:“要留下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山东人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一个个产业项目,迸发出强劲的脉动,孕育着群众致富的希望。绵竹市九龙镇农民申国高笑了,草莓亩产量2000公斤,每亩收入增长20倍,这个“奇迹”轰动当地。江苏带来的高效农业,让农民尝足甜头。江苏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江苏农民劳模与当地农户,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从此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农民之间相互传递。福建种植能手熊水荣来到彭州,指导农民培育珍稀食用菌,并将闲置板房改造成蘑菇种植房,节省了大量生产成本,提升了农民自我“造血”的能力。黑龙江援建者决定在剑阁县发展獭兔养殖,用2到3年时间达到1000万只规模,培植专业养殖户5000户,带动当地农民年增收2亿元以上。
一个个产业项目,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活力,酝酿着阔步前行的底气。辽宁大道是从绵阳进入北川的必经之地,两年间转身成为“通道经济”的代名词。在其周边,耸立着华晨集团、中国重汽、四川汽车工业公司等的醒目标志,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闻讯赶来集合,绵阳着重发展的汽车产业,将从这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个产业项目,勾勒出美妙的灾区新貌,描绘着可期待的未来。广东援建者将汶川三江乡定位为“水乡藏寨”,修建景观大桥、旅游栈道、民俗步行水街等20多个集实用性、观赏性、生态性和藏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设施建设,使之一跃成为美丽的水乡藏寨旅游集镇,升格为4A景区。居民生活在景色中,创业也在景色中。300多户居民发展“藏家乐”,每年创收近千万元。红豆寄托相思,一棵红豆树承载着什邡红豆村的“品牌梦。”围绕这棵50多米高的树木,援建者兴建月亮祠、印心池、鸳鸯井、情人桥,剑指婚庆旅游第一村。今年中秋这天,参加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99对青年,将在这里举行集体婚礼。
通过产业援建和密集的援建性商贸活动,灾区经济迅速恢复元气,并在“造血”实践中,聚集跳起摸高的能量。将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留下,援建者将智力支援提至重要位置。
今年3月14日,60名青川农民在浙江宁波出席“智力倍增”计划启动仪式,作为参加首轮致富培训的代表,他们不仅要带回养殖技术,还要带回外面的世界。青川县黄坪乡解放村村民向勇说:“先进的技术可用一辈子,眼界开阔了,一辈子不落后。”这个计划,是浙江“十百千万智力支援工程”的一部分。其中,“百”是指选派百名教师、百名医生到青川支教支医,同时对青川百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青川百名教师赴浙进修;“千”是指让青川千名干部赴浙培训;“万”是指对青川万名劳动力实行技能辅导,培养万名致富带头人。2009年春节,山东同样启动了以干部培训、挂职、支教、支医、支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智力支持计划。
在产业援助与智力援助的呼唤下,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来了,先进的技术来了,各种人才队伍来了。这种流向并非单一,在扩大内需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入川企业对西南市场的辐射能力增强。
援建的风向标,已向合作与发展转型。今年3月26日,四川在济南举办产业合作对接会,徐文俊再签1.2亿元的LED合作项目。他在由香港俊华科技产业集团、烟台俊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公司出任总经理,该公司已在北川—山东产业园兴建厂房,正准备生产可视电话、车载数据等系列产品。他直言不讳地说,落户北川,可为企业日渐局促的发展空间“解困”,更可借北川名气及灾后重建的政策优惠助企业快速发展。
而援建期间“患难之交”的信任,使对口援建省市政府更加看好四川的发展,组织本地企业出现在西博会上。山东翔龙集团在第十届西博会上与雷波县签订8.6亿元的磷复肥生产项目,随后又注资5亿元,使磷复肥产能达到100万吨。该公司董事长解永军说,扎根川西高原,沿金沙江运输,公司产品可辐射川滇黔等农业大省。
“全国规模以上肉类生产企业的产值乘以10,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波认为,四川农业和畜牧业资源丰富,若推动资源、市场与东部企业加快对接,可实现互利共赢。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物质支持与智力支持相结合,援建省市对灾区的支援实现了制度性的创新,两年来的相濡以沫,生成无法割舍的“四川情怀”。
随着中央对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重大部署,东西合作、共赢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四川正与各援建省市进行另一种探索,通过密切合作,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9月13日,四川与江苏签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以江苏对口援建绵竹为基础,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人才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益。
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有着明确的时间表,与四川的合作却有着无限的领域与空间,“后援建”时代,全新的路径正在蜀中大地铺展开来。20万援建大军背井离乡,在四川灾区大地上挥洒汗水和智慧。他们留下了优质工程的丰碑,也留下了群众交口称赞的口碑,留下了真情和回忆,甚至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大爱凝聚的援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洪水退去。
映秀的二次重建,李文兴和曾世勇缺席了。
8月14日凌晨突袭映秀的那场洪水,冲毁了在此承担援建任务的中建七局三公司映秀项目部。板房轰然倒塌。项目总工程师李文兴本有机会逃生,但为了抢救板房办公室里的工程技术资料,54岁的他与电脑一同消失在滚滚波涛中。商务经理曾世勇,这个满怀梦想、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29岁小伙,也没能等到两个月后正式交工的时刻……
建筑结构完好,安全性和主要使用功能未受影响——他们所负责的援建项目在洪水的冲刷中经受住了考验,为映秀的百姓留下了希望和未来。映秀不会忘记,把生命留在这里的李文兴、曾世勇,以及其他26名失踪的广东援建者。
而北川,将永远铭记“崔学选”这个名字。崔学选是撇下84岁的老母亲和温暖的家,主动请缨到北川进行援建的。作为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山东对口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助理,崔学选要来帮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伴着飞石、滑坡,崔学选踏遍了桂溪乡的每一片土地,带领潍坊援建人员没日没夜地为百姓修建板房。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洗不上澡,嘴生疮、脚起泡、腿肚子肿,崔学选不管不顾。
“一个月让老百姓全部搬进板房。”崔学选兑现了承诺。直至他离开桂溪乡时,却一天也没住过板房。之后的一个月,崔学选为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奔波忙碌。作为新县城建设组组长,他承担了援建任务中最重的一块。“要把北川新县城当成家乡潍坊来建设。”这位山东汉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与持续高强度工作伴随的,是越来越严重的腹胀和腹痛。崔学选一拖再拖,直到彻底病倒。医院确诊:癌症晚期。
2009年5月,本报记者专程赴潍坊探望生命垂危的崔学选。“好了以后,我还要回去建设北川新县城。”
“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崔学选朴实的话语,刻在每一位援建者的心中。
板房当新房,他乡即故乡,浙江援建队伍中的一对“80后”夫妻的故事感动蜀中。青川县营盘乡,四川省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汶川大地震后由浙江临海市对口援建。在临海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徐世卿报名赴川援建,深爱他的新婚妻子随后赴川支教。在干好产业援建的同时,徐世卿常常抽空帮助陈芬芳给学生补课。周末,他还常常陪陈芬芳走上几小时的山路去学生那里家访,结对帮助困难学生。徐世卿与陈芬芳用爱心赢得了灾区群众的尊重,赢得了家乡人民的支持。
在灾区的每一个地方,来自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20余万名援建者们,用真情和行动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为了灾区的新生,流血、流汗、流泪!
——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河北人,在对口援建中与四川人共担风雨,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人才都送到平武来,帮助这里尽快走出地震阴影;
——都江堰人看到的,是“没有你我,只有我们”的上海援建精神;
——“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这是江苏援建者的行动指南……
援建者们对灾区人民的真情与关爱,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他们对“家人”作出了全新的生动注解。
来自港澳的援建,则让地震灾区的老百姓对“同胞”二字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只有50万人口的澳门拿出了55亿澳门元援助款,人均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超过1万澳门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援建目标不变、力度不减,进程加快;
香港投入100亿港元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人到团体,700万香港同胞用各种方式倾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在施工难度最大的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段公路,香港援建者战洪水、斗飞石,为打通这条生命线百折不挠。
在四川地震灾区的老百姓眼中,援建亲人是最可爱的人——
正是他们,用真情和奉献抚平灾区的伤痕。
正是他们,感动了四川,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正是他们,创造了奇迹,演绎了壮歌,书写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无疆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