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大熊猫频繁现身,可说是灾后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令人备感欣慰
4月春光好,夹金山麓,宝兴县蜂桶寨乡的杨开香一家,又开始期盼那只爱吃竹笋的大熊猫了。
“5·12”汶川大地震后,每逢长竹笋季节,馋嘴的大熊猫,总不请自来,溜进屋后那片竹林。开始胆小,只吃山脚边的。后来同村民混熟了,胆子变大,竟吃到杨开香家墙外。高兴时,还怀抱笋子,端坐房檐下,慢慢品味道。
几十亩竹林发的新笋,从2009年起,年年被大熊猫吃光。杨开香说,如想摘笋子卖钱,只要撵上几次,生性胆小的大熊猫就决不敢再来了。但我们喜欢大熊猫,善待国宝,从不驱赶。就连家养的宠物狗,只要大熊猫一来,便被绳索套上脖子,失去自由。
相对于到杨开香家吃竹笋的大熊猫,数十公里外五龙乡李廷忠家的那只更得意,居然登堂入室,完全不见外,自个儿就把自个儿当成主人。
村民常见这只大熊猫,不是到地里掰玉米,就是去竹林采笋子,累了就爬上屋顶睡大觉。
大熊猫来时熟门熟路,认准李廷忠家的猪圈。李家三间木瓦屋,左边紧挨猪圈的过道,堆有猪骨头。常来常往,李家人知其饮食习惯,备下猪排和骨头。
几年过去,这只大熊猫吃出了滋味,吃出了感觉。李家也同它感情深厚,视做家中的一员,许久不见还惦念。说来也怪,这只大熊猫虽常在村边逛,但只进李廷忠的家门。
大地震4年来,宝兴大熊猫几十次下山, 与村民亲密接触,好似走亲访友。又何止宝兴,2010年以来,伴随着生态的恢复,卧龙、北川、平武、都江堰等地的野生大熊猫,都跨越了地震的阴影,陆续闪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山中精灵,屡屡现身,为了何故?当地人语出惊人,道出一个发生不久的故事,美妙而又匪夷所思:
说的是灾后重建,援建者来到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既然是熊猫家园,紧张施工之余,援建者总是谈及一个心愿,希望亲眼得见野生大熊猫。一晃3年,任务完成,大熊猫始终未露面。可是就在援建人员准备在第二天离开时,奇迹突然出现了。
初夏的傍晚,硗碛夹拉村和平沟。河这边,灾后援建结硕果,一幢幢藏家新居整齐漂亮,风格独具;河那边,大熊猫靓丽的身影,潇洒的步伐,悠然自得的神韵,让援建者们如愿以偿,大饱眼福。更让援建者高兴和激动的是,藏族同胞连声说:“大熊猫来送行,带给你们的是祥瑞和祝福!”
真实的故事,神奇的传说,表达了灾区人民质朴的心愿,传递出人类对大熊猫特殊的情感。
野生大熊猫,震后还好吗?一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年多前,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大熊猫的白与黑》在网上流传,作者亨利·尼科尔斯这么发问:“2008年毁灭性的汶川大地震,将会给熊猫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主观地断言:即便在宝兴,1869年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地方,现在人们再看到野生大熊猫的机会也几乎为零。
然而现在,野生大熊猫不断出现,这消息传至亨利·尼科尔斯耳畔,相信他会欣喜若狂。
亨利·尼科尔斯真该到四川走一走。
今天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区,天蓝蓝,水清清,野花绽放,百鸟啼鸣,一座座山绿树翠竹,一幢幢新建的保护站格外醒目,一条条恢复的巡山路盘绕云间……
关心灾后大熊猫,关注残破的大熊猫家园,无数中外记者频频出入四川,亲眼目睹自然保护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不久以前,我陪同法国电视二台记者,采访灾后大熊猫状况和保护区重建。
几年间,国家已拨付资金15.57亿元,用于栖息地恢复、大熊猫迁地保护机构重建、科研迁移和遗传基因交流、充实保护管理队伍等项目。
10.7万公顷的大熊猫栖息地逐步修复,今年已具备了基本生存条件;新增4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比震前增加2.3%;完工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建成土地岭、泥巴山野生大熊猫走廊……强有力的举措,使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保持了震前水平。
在蜂桶寨,大熊猫野化训练场、救护中心、圈舍改造、水厂等逐一完工。通过封山育林,人工种植,1.8万亩山林已郁郁葱葱。新建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设计新颖,陈列丰富,展示了夹金山生物的多样性。
夹金山那边,更是大手笔。卧龙重建工程浩大,香港鼎力担当,援建资金13.86亿元,涵盖保护区建设及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的恢复。
200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重建规划编制完成,陆续招投标。
重建工地上,一片如火如荼景象。斗酷暑,战严寒,民生工程率先开工并建成。研究中心的23个子项目,设计一流,其中,重建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新建都江堰大熊猫保护与疫病防控中心,列为香港援建四川的标志性项目,均已进入最后竣工阶段。
今日卧龙,已是面貌一新,重建成果随处可见。到今年年底,全部重建工作将完成,届时,集大熊猫科研、疫病防控、人工繁育、野化训练与放归、公共教育为一体的宏大设施,将代表世界大熊猫科研与保护的最高水准。
难以想象,仅仅4年,卧龙就从废墟中站起。
伫立核桃坪,当年英雄们拯救大熊猫的壮举重现。
2008年5月12日,卧龙核桃坪熊猫基地,圈养的63只大熊猫多在午休。基地属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下辖卧龙核桃坪、雅安碧峰峡两个基地。
时间,定格在午后2时28分。大地颤抖,继而剧烈摇晃,山体大面积滑坡,刹那间天塌地陷,山川失态,旷世浩劫降临。人们很快反应过来:地震了!
大熊猫基地距离震中,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恐怖的90秒后,余震肆虐!大雨如注!
大难临头,基地的领导和职工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救人!救猫! 领导率先,职工跟进,迅速撒离游客,抢救大熊猫!
追忆当年,饲养员谭成彬讲述起那场生死营救:
首先直扑熊猫幼儿园,那里有14只头年出生的幼仔。放养场木架上,万分惊恐的幼仔们,相依为命,无助地挤成一团。30公斤重的幼仔,职工们各抱一只,送至安全处。
最不放心的是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一旦发生意外,无颜面对两岸同胞。奔到圈舍,眼前废墟一片,它俩已不知去向。还好,傍晚时分,山上发现了“团团”,几天后又救出了“圆圆”。
谭成彬飞步冲向“帼帼”,这是他负责喂养的母猫,交配不久,估计身怀有孕。
来到圈舍,声声呼唤,没任何反应,不祥之兆涌上心头。猛抬头,惊喜过望:那是“帼帼”!半山坡乱石后面,露出半张脸,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
递上苹果,“帼帼”惊魂未定,不理不睬。不能耽误,上百公斤重的“帼帼”,被注射麻醉药后,放上担架,由谭成彬等8人轮换着,从高坡抬到平坦处。
他们是冒着风险的。这样麻醉的大熊猫,处于浅昏迷状态,意识尚存,具有攻击性。人过于靠近,一旦被咬住,熊猫就不松口。
“睛睛”也是谭成彬找到的。这只一岁多的熊猫一直不见踪影,还是眼尖的他从窗口发现的。小木屋内,饱受惊吓的“睛睛”,双手紧抱木柱,惶恐不安。谭成彬抱起石头,砸破木板钻了进去,揽住“睛睛”往外冲。那“睛睛”不识好歹,胡抓乱咬,谭成彬两臂伤痕累累。
人在熊猫在!基地职工们何等豪迈。勇士们奋不顾身,冒着泥石流、飞石、余震,反复搜救,大熊猫不断被救出。
傍晚时分,初战告捷,基地的63只大熊猫中,找回59只,4只失踪。几天后,除一只大熊猫遇难,一只失踪外,剩下的两只也获救。
只是,此时此刻,卧龙是一片残垣断壁,大熊猫失去了美丽家园。
又何止卧龙?宝兴、大邑、崇州、都江堰、北川、平武等大熊猫栖息区,地震波强大的威力,无不把它们的家逐一横扫。
重建家园,决非短期能做到,而每一次余震,又都引发大熊猫们新的惊恐。只有紧急转移,方为万全之策。
大熊猫何去何从?研究中心在研究制定避险疏散方案,决策者的大脑飞速运转。方案中,碧峰峡熊猫基地,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眼帘,脑海里满是那里的青山碧水。
碧峰峡何在?西蜀雅安,出城南,眼前群峰如黛,陇西河碧绿。
就是它了,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作出决定!
卧龙大熊猫,要想转移到碧峰峡,殊非易事。
此刻的汶川,已成为孤岛。卧龙自不例外。
通向汶川、卧龙的公路不少,但已损毁严重,希望仅存西线。由成雅高速到雅安,至飞仙关转省道210线,经芦山、宝兴两县后,翻越夹金山到小金县达维镇,可至汶川和卧龙。无论驰援汶川,还是救助卧龙受灾群众及疏散大熊猫,这都是陆路唯一的生命通道!
13日下午6时30分,省交通厅启动应急预案,以210线作为进入主震区的战备通道,要求沿线交通部门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畅通。
省道210,也是遍体鳞伤。仅宝兴县境内,127公里的路段,就有5座桥梁和涵洞损毁,出现50多处垮塌与泥石流,堆积在公路上的岩土达几万立方米!
灾情就是命令!早在12日当天,宝兴县交通部门就已行动起来了。
机具轰鸣,人人奋勇!空压机、挖掘机、装载机、工程车,轮番上阵,连续作业。巨大的坠石和泥石流不再是拦路虎。15日,210线宝兴段抢通。进汶川,入卧龙,泥泞道上喇叭声声,每天,上千辆汽车驰援灾区。
一天,路边住户们惊讶地发现,竟有满载大熊猫的汽车经过。他们不知道,这是熊猫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疏散行动。
北京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急着要走的是8只“奥运熊猫”。5月18日午后,警车开道,3辆高护栏货车依次紧跟,“奥运熊猫”离开了卧龙。
这以后,还安排了三次大规模的疏散转移。整个行动的安保工作,由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公安局统一协调,沿线各司其职,转运方案周密细致。为大熊猫安全计,要求车况完好,一律高挡板,一律清洁消毒,一律安排跟车人员。
那熊猫十分娇贵,还爱晕车,再加上沿途坡陡弯多,需控制车速,谨慎驾驶。走上个把小时,车队还得停下,逐一检查熊猫状况,再喂点苹果,喝点水,缓解它们的紧张和焦虑。
每次抵达碧峰峡,天漆黑一片。基地的人守候一旁,盼得车队到来,一拥而上,打开车厢,亲切地呼唤大熊猫的名字。熊猫们经过一天的颠簸,此时仍双“手”紧抓笼子栏杆,好奇地观望这陌生的环境。
成年大熊猫,4个人抬起铁笼,喊着小心,稳稳前行;幼仔们,每人一只,从身后反抱,喜颠颠送进幼儿园。千里奔波,终于到家了,等待它们的,少不了一顿美餐。三次疏散,除7只幼仔暂留卧龙,33只入住碧峰峡,其余转移到了成都、武汉等城市。
直至今日,仍有近百只大熊猫生活在碧峰峡,这里依然是全世界圈养大熊猫最多,也是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
今天的碧峰峡,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看灾后熊猫可否安好。
青山绿水间,隐现几排绿色板房,这是受灾大熊猫的临时住房,至今还保留着。绿色板房昭示天下:危难时刻,“诺亚方舟”碧峰峡,承担起了拯救灾后大熊猫的重任。
当时的应急之策,是将圈舍一分为二,从中间隔断,饲养两只熊猫。至于活动场地,采取轮流转,各使用奇偶天。
复紧急启动,搭建临时板房,这也是重灾区雅安的首批板房。两个月时间,17间绿色板房全部完工,熊猫们的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永久性圈舍的修建,又很快提上议事日程。6月,20套圈舍开工;11月,工程全部完成。熊猫们纷纷搬入新家,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家有了,竹子能保证吗?成年大熊猫,一天能吃掉几十公斤竹子,基地每天竹子的用量,高达3000公斤。
碧峰峡四季竹叶常青,周边箭竹属的种类40多个,皆熊猫最爱。又值竹笋采摘季节,熊猫口粮保证供应。所在的碧峰峡镇,组织农户入山砍竹摘笋,定时定量供给大熊猫。基地也利用空地广植箭竹,以备天阴下雨。
不过,经历了大地震的熊猫们,遇到了心理问题。普遍胆小,烦躁厌食,体重下降,整天里萎靡不振。喂食碰响盆子,都会受惊,几步躲进活动场地。如遇打雷,更是龟缩墙角,浑身颤抖。
抚平创伤,慰藉心灵,全赖倾情大爱。
那些日子里,饲养员们的心血,全耗在了大熊猫身上。针对大熊猫们的病情,他们开出心理干预良方,又称“爱心饲养”。
大熊猫怕受刺激,基地就采取各种方法,尽量控制或减轻噪音,包括圈舍施工的音量。
往日里,大熊猫喂食,每天一至两次。那段时间里,次数增加,为的是增进饲养员同熊猫的交流。
加大训练强度,增加活动量,转移大熊猫的注意力。但凡表现出色,即奖给苹果,并轻抚头部,让它们彻底放松。
“爱心饲养”成效显著,仅一个多月,大熊猫们便走出了地震阴影。
不由回想起饲养员们,长时间守护,不顾腰酸腿麻,口中轻轻呼唤,手中慢慢递食。那般温馨,犹如对待亲生孩子;那份真情,让人感慨人间大爱。
也想起去年岁末,在基地遇见的那位女孩。她手持扫帚,头戴熊猫帽,仔细地清扫路面上的落叶。问其何来?方知是位香港女孩,中学就读。慕碧峰峡之名,十多位同学相约,一起来做志愿者,为灾后大熊猫献爱心。
也许是无数人的爱心,让大熊猫深受感动,奇迹不断出现:
从2008年7月6日早上“帼帼”产下大地震后第一胎,到2011年10月31日“妃妃”深秋产仔,3年时间,碧峰峡熊猫家族不断添丁进口,50多只幼仔健康成长,占全球圈养大熊猫产仔数的60%以上。无论产仔率、存活率、双胞胎数量,均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幼仔刚出生,体重只有150克左右,白色体毛稀疏可见。过上半个月,体毛渐转黑白两色,一个月时,已是黑白分明,吃力地在育婴箱里爬行。一个半月后,双眼圆睁,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世界。两个月的幼仔,已备有专门房间,让它们摸爬滚打。
半岁到一岁半,是幼仔们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它们住进熊猫幼儿园,小伙伴们在一起,过起集体生活。
童年是快乐的,大熊猫亦如此。幼儿园内,幼仔三五成群,天真顽皮。饲养员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之相处,获取它们的信任。
每次喂食,幼仔们蜂拥上前,抱住饲养员裤子,又抓又咬。但这抓与咬,非常有分寸,丝毫不伤人,纯粹是表达亲近和友善。
幼仔们喜欢玩具,滚圆球是它们的最爱。每每一只幼仔推球前边跑,总有几只后面追,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大约一岁半,幼仔离开幼儿园,送往豹子山。一间圈舍,住3只左右。3岁时,两只住一起。再大些,有了领地意识,就得单独居住了,防止相互斗殴,造成伤害。5岁后,熊猫成年,承担起孕育下一代的责任。
纵看当今天下,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只。通过人工圈养,繁育更多大熊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放归国宝,壮大野生种群。熊猫的未来,是回归大自然,这是终极目标,也是科研人员的使命。
几个月后,一只叫“淘淘”的两岁大熊猫,就要离开母亲,独自在野生状态下生存。地震以来最重大的科研项目,成功可期!
大熊猫野外放归,始于2003年,数度失败。总结经验,科研人员认为关键在于从产仔、哺育到成长,便让母亲和幼仔适应野外生存,方为最佳途径。
就在前年,克服震后诸多不利因素,“草草”等4只怀孕大熊猫,告别碧峰峡,入住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去年,又有“英英”、“苏琳”等接踵而至。
“草草”是野生大熊猫,因病于2003年获救,野外如何觅食求生存,深深留在它的脑海。2008年,“草草”当了母亲,产下一对龙凤胎,生儿育女经验丰富。
2010年8月3日,海拔1800米的半野生环境中,“草草”顺利产下205克的雄性幼仔,这在世界尚属首次。整个过程不依赖饲养员,人们通过监视器,24小时不间断了解一切。
为刚出生的宝宝舔干身子,抱在胸前温暖幼仔,为其喂奶、排便、遮风挡雨……“草草”是非常称职的母亲。就连觅食,“草草”也只在周边,胡乱吃上几口。待宝宝一个月后,“草草”才到较远处觅食。但只要听到宝宝发出呼唤,“草草”便会飞步跑回,将宝宝紧抱怀中。
两个月后,见得“草草”胸前的宝宝探头探脑,不甘心待在母亲怀中。4个月的宝宝,更显淘气,常溜出“草草”的视野,急得当母亲的四处寻找。半岁时,打闹嬉戏,母子情深。一岁时,体重25公斤,攀爬觅食,本事越来越大……这对母子风餐露宿,不依赖人,全凭动物本能生存。
人类对大熊猫的关心是共同的,为见证第一只野化环境诞生的熊猫成长过程,研究中心通过网站为宝宝征名,诚邀熊猫粉丝参与投票,终以“淘淘”命名之。
更让科研人员惊喜的是,“淘淘”野性十足,具有野外生存能力,与人工环境下的大熊猫幼仔迥然不同。如果这次野外产仔及育幼最终成功,将成为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的里程碑。
震后4年,人与大熊猫美妙的故事说不完。可以预言,放归野外的“淘淘”,今后会讲述更多精彩。
(作者为四川汉源县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