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汶川4月5日讯(记者 侯青伶)“震后重生新羌绣,八千绣娘了得”,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不由地称赞,“真是巧手绣出新天地”。今年3月份,八千羌族绣娘给刘奇葆写了一封信,信上称,“我们是普通的羌族妇女,是灾后重建感触最深的人,也是在2011年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优秀绣娘表彰大会上的优秀绣娘,在汶川水磨和成都宽巷子,奇葆书记您都看望过我们,并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鼓励,今天给您写信,就是想表达感恩之情和发展决心”。
刘奇葆看到这封信后,立即做出如上批示,强调各方面要支持这些绣女们传承文化、兴业创业。
三年来,经过这些绣女们手中绣出的绣片超过几百万张,仅给“蒙牛”企业就绣制了100万张的订单,同时还跟“联想”、“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许多大企业合作。在“5 12”特大地震中,土地被掩埋,在后地震时代,这些土生土长的羌族人靠什么谋生?没有知识和一技之长的羌族女人们不能到外地打工,她能怎样才能生存?今(5)日,记者走进汶川,感受“一针一线”绣出的绚丽一生。
启动“羌绣帮扶计划”
5400多名绣娘巧手绣出汶川羌绣
高富顺是银杏乡人,如今26岁的她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已经7岁了。对于在汶川文锦公司里的工作,她很是喜欢,“既能照顾到孩子,又能挣钱,还能学到技术”。虽然只是初中文凭的她不太会多“一箭双雕”之类的词形容如今的工作,但她知道,“好处挺大的”。单看工资就已经让她乐不可支了,现在一个月工资能拿上一千多,比起以前在汶川餐厅帮工和成都厂里做酒盒时的每个月拿的200多元的工资,这已经有很大的涨幅了。
变从何来?培训!从2010年开始她便在银杏乡进行了初级培训,后又经历了中级、高级培训,半年的培训下来,她已经学习了16种针法。如今已经有着一双巧手的富顺也开始着手打扮自己,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为自己做第一件亲手绣制的衣服。
富顺是羌绣培训中的宠儿,与她同样幸运的还有汶川5400多名绣娘,她们也得益于“羌绣帮扶计划”,所绣的产品能够进行交易。此项计划于2008年7月开始实施,把发展羌绣产业作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创业增收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利用“阿坝州妇女羌绣行业协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羌绣的保护开发和灾区妇女的居家就业增收。
同年,成立“羌绣帮扶中心”,在交通尚未恢复的情况下,通过帮扶站(点)人背马驮,将绣片发放到绣娘手中。
据汶川县妇联办公室工作人员杨琼英介绍,在“羌绣帮扶计划”中,共有2000多名羌族妇女接受了培训。由此,全县3万名妇女中有5400多名绣娘的羌绣技术得以提高,生产的羌绣产品达到了交易的精美度。
2011年,汶川县银杏乡还建立了集卖场、培训、仓储、设计为一体的妇女羌绣中心,全州羌绣产品汇集到银杏中心后统一向全国市场投放,大大缓解物流压力与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
汶川羌绣生产点分布图
高富顺现在每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块钱的工资,而对于羌绣的热爱让她极其盼望一岁半的女儿长大后也能成为羌绣好手。富顺告诉记者,她准备在女儿10岁的时候开始教她学绣法,“现在,羌绣的16种绣法我都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