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时代精神共筑美好家园
“欢迎你到我们青川县凉水镇凉华村水河坝组去看看地震灾后重建的新貌,”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罗强代表笑着对记者说。不到两年时间,广元大地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与地震时的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对比。
罗强代表说,广元坚持科学重建、低碳重建,实现了“六个转变”:受灾群众逐步实现从“过渡安置”到“安居安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恢复振兴,运行态势逐步实现从“止滑回升”向“提速加快”的转变;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从“发展滞后”向“跨越发展”的转变;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氛围逐步实现从“知恩感恩”向“感恩奋进”的转变;社会总体保持稳定,和谐社会建设逐步实现从“共同参与”向“共同创建”的转变;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政治保障逐步实现从“重点覆盖”到“全部覆盖”的转变。
“为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改善民生,广元在加快灾后重建中注重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推进低碳重建和发展,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中国贡献城市’。”罗强代表告诉记者,全市近1/3的农户建起新居,特别是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推广轻钢结构、木结构住房6万余套,既提高农房防震减灾能力,又节约资金近20亿元。
“灾区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口支援机制的保障和支撑,创造了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无比领导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罗强代表深情地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对口支援地震重灾区的科学决策,对口支援机制随即全面建立并高效运转。罗强代表说:“对口援建机制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集中展现。”罗强代表建议,应认真总结对口援建机制的好经验并加以推广,用于解决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特殊政治任务,广大援建干部面对危险和困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代表。”罗强建议,为大力弘扬援建干部的崇高精神,激励灾区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等援建工作结束后,希望中央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对口援建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
灾后重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甘肃陇南是“5·12”地震的重灾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下,陇南市把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王玺玉代表介绍,截至2009年底,陇南市农村居民18.6459万户的住房维修和22.7932万户的住房重建已基本完成;城镇居民2.8749万户的住房维修和2.8574万户的住房重建也有序推进;其他各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793项,竣工462项。此外,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占已落实资金项目总投资的53%;累计到位资金207.6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需求的31.5%,为实现3年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由深圳市直接实施的19个援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竣工13项,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占直接援建计划总投资的80%。省内对口支援陇南7个县区的重建工作也在顺利进行。
王玺玉激动地说,灾区重建所取得的成绩,无不倾注着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倾注着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与援助。当前,陇南灾区干部群众正怀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建设美好家园。王玺玉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被特大地震夷为平地,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建起了美好家园,当地群众把村名起为“感恩村”;宕昌县新城子乡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几个自然村受灾群众建成了生活配套设施先进的“民富村”;武都区将甘肃省军区援建的安化中学更名为“八一中学”,将深圳市援建的中学起名为“武都深圳中学”;文县尖山乡宋坝新村是深圳对口援建村,全村66户有了新家,新村彩门上写着感恩对联:“深圳奉真情文县人民永存爱心,文县遭震灾深圳无私援助献大爱”。
王玺玉希望国家能够在以下五方面对陇南进行扶持:一是多渠道解决陇南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资金缺口;二是对陇南551个农村整村重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比如帮助解决道路、堤防、供水、供电、垃圾处理及沼气等配套设施的重建问题;三是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扶贫投入;四是适当提高陇南水电站上网电价;五是对陇南每年新增30万亩退耕还林计划,延续十年,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
在危难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
“震后的四川灾区在重建中崛起,处处都有新气象,处处都是新面貌!”王福耀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开口就显得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2009年全省实现GDP增长14.5%,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灾后重建的骄人成绩再次展示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2009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困境中奋起,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位居四川省第一。如今,震后的映秀从废墟中站起,正变身风光秀美的温情旅游小镇;遭受重创的三江、水磨已展现出一道亮丽的藏羌文化风景线……看到昔日边远贫穷的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农牧民由衷地感叹“现在的新农村比地震前超前了二三十年”。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王福耀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阿坝州位于干热河谷地带,震后山体破碎,植被破坏严重,次生灾害威胁大,生态恢复重建难度大,建议把阿坝州作为生态治理试点地区,加大生态恢复重建力度。二是国家尽快出台草原、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大江大河等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地质灾害多发区生命通道的建设步伐,尤其要重视边远山区生命通道的建设工作,让地质灾害中的“生命孤岛”现象不再发生。四是采取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地方银行等金融单位,鼓励灾区企业上市融资。五是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四川的灾后重建离不开对口支援省市的鼎力支援,灾区已建成了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医院等硬件设施,但软件服务比如医务人员、教师、科技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对口援建省市的长期智力支持。六是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震多发区,尤其是地震灾区采取维修加固的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甘肃重建的现状与建议
甘肃陇南、甘南是“5·12”地震的重灾区。日前,民革甘肃省主委郭层城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对甘肃灾后重建的现状与建议。
郭层城说,一年来,甘肃省把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灾后重建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共落实各类补助性重建资金406.7亿元;纳入规划落实重建资金的9685个项目已开工7299个;完成投资390.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7.1%;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基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重建工作完成80%以上。截至2009年底,受灾最重的陇南市186459户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竣工226130户,占重建总户数的99.21%。甘南州灾区20202户房屋重建、35326户维修加固都已全部竣工完成。
甘肃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公益设施、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灾区干部群众正怀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全力建设美好家园。
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被特大地震夷为平地,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山下建起美好家园,当地干部群众把重建的新村起名为“感恩村”。
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乡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几个自然村受灾群众建成了生活配套设施先进的“民富村”。
郭层城指出,当前甘肃灾后重建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灾后重建资金尚存一定缺口;二是整村重建村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三是农村受灾群众后续生产生活存在较多困难。
为此,郭层城建议:一是多渠道解决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资金缺口。二是出台解决农村住房重建户后续生产生活困难的扶持政策。三是加大灾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延续退耕还林政策。四是对灾区实行特殊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甘肃受灾地区普遍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由于灾后重建、保民生、保和谐等刚性配套支出因素增多,造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异常困难。建议国家充分考虑其实际困难,适当增加特殊性转移支付补助,以帮助灾区恢复发展。
建立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
巴蜀手足情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同为灾区的重庆市在做好自救的同时,迅速驰援四川。作为最先进入地震重灾区的省外医疗救援队伍,重庆医务人员流泪抢救伤者的情景至今仍让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委员动容;灾区的灾后重建,也无时无刻不让这位卫生专家牵挂。屈谦介绍,截至2010年2月4日,重庆市共派出7批243名卫生医疗队员赴四川崇州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病工作;投入2.75亿元、采取“交钥匙”方式援建的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医院,目前也已进入装修阶段。
重建是当务之急,但屈谦认为,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应该加快建立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以便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时,能更好地捍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尽可能减轻损失,尽量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
屈谦提出,要提升群众身处灾害环境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提升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跨区域的救治能力,提升救援队伍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加强应急状态下大规模接收病人的操作指导等。屈谦认为,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区域性的卫生应急管理中心,能够跨区域指挥卫生应急工作;二是要有区域性的战略储备医院,能够快速较大规模接收患者;三是要有区域性的医疗物资储备库,能够快速提供药品、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四是要有一支技术精湛、装备精良、具有野外生存和工作能力、能够快速跨区域执行救援任务的卫生应急队伍。
“这些重大课题,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屈谦委员表示。
让灾区重现孩子的笑脸
白丽莎代表的记事簿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市352座震损房屋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105处河道整治和堤防工程,全部完成;313处供水设施修复或更新,全部完成;377处农村灌溉排涝工程和183处小型农村水电站及变电站、电网的修复或重建,全部完成;140处水土保持工程的修复或重建,全部完成。
白丽莎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水务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而是重庆市的重灾区梁平县的快速恢复。地震后,梁平县梁山镇镇龙村5组村民蒋光玉家的土墙倾斜,仅靠一根木棍支撑。县委、县政府迅速按灾后重建计划拨付了13800元补贴,镇里为她家规划了建房地点,帮助她办理了建房手续,还组织党员志愿者义务在她家的修建工地上干杂活。邻居孙树华主动将她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并捐给她6000元建房款。村民蒋光明免费运来了110平方米的外墙砖……得知蒋光玉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能每月拿170元低保,梁山镇党委、政府又牵线让蒋光玉去一家单位当起了炊事员。
据白丽莎代表介绍,地震共造成梁平县6人死亡,13万人受灾,倒损房屋28000多间。一年多来,全县已恢复重建垮塌房屋1521户,恢复一般损坏房屋3038户,并在8个点帮助受灾群众集中建房305户。当地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受灾以前。
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在地震中垮塌后,社会各界很快送来了帐篷、文具、牛奶和衣物。4天后,学校就在新建的活动板房中复课了。6个月后,由各界捐建的新校舍建成。恐惧和忧伤已经远去,孩子们的脸上重新挂满笑容。在白丽莎看来,孩子们的笑脸是灾区新景象的最好描述。(记者 张国圣 陈宗立 余长安 陈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