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奇葆说: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刘奇葆说: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刘奇葆说: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刘奇葆说: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刘奇葆说: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同步推出网站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网:http://www.zgxbzj.com 四川感恩网:http://www.owesc.cn
宜宾新闻网:http://www.ybxww.com/fazhi/index.html 中国天机网:http://www.zgtianji.com
编者按:
这是一个政党的正确领导!
这是一个国家行动的结果!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如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18卷《感恩》丛书(每一个援建省市写一部纪实报告文学,共18个援建省市,计18部书,歌颂和感恩援建兄弟省份对四川地震灾区所作的奉献),现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10年3月,四川组织知名作家、媒体资深新闻人,深入“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开展灾后重建采访活动。中国西部职业教育网逸西和邓敏同志与其他同仁一道,怀着感恩援建的心情,深入四川省剑阁县地震重灾区采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与黑龙江对口支援剑阁前线指挥部全体队员一起生活数月后,被援建干部在灾区剑阁“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援建精神深深打动。在板房里,他们写出了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
两年多的美好时光,700多个日日夜夜,黑龙江援建干部与“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剑阁县人民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用15亿援建资金,播种了学校、医院、敬老院、自来水供水站等146颗强县富民的种子,帮助剑阁重建家园,修路架桥,在剑阁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剑阁从震后满目疮痍到现在的勃勃生机,成功实现了从原地“起立”到原地“起跳”。但这期间,黑龙江援建干部付出了许多,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妻子临产却未能守候面前,有的则患上了高血压……他们一直住在简易的板房里,把一个又一个暧冬留给灾区人民,把一个又一个寒冷留给自己……
今天,我们怀着感恩之情,著书感恩援建,献给那些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所有援建者。表达我们四川人民心怀感恩,永远感恩!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网http://www.zgxbzj.com从即日起,将与四川感恩网http://www.owesc.cn中国天机网http://www.zgtianji.com宜宾新闻网http://www.ybxww.com/fazhi/index.html联合同步陆续隆重推出20万字大型灾后重建纪实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敬请关注。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 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 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摘自18卷《感恩》丛书之《剑门关下铁人情》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