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牵动人心。痛定思痛,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善后工作,无疑是当前的重中之重。7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为题,对事故进行了追问,值得我们关注。
运行控制系统为何失效?列车调度管理是否到位?恢复通车,是否仓促?恢复通车后,可以用于鉴别事故原因的轨道痕迹等,如何保护?对事故调查有参考意义的车头、车体,如何处置?调查结果何时公布,是否有时间表……
关于此次追尾事故的民间讨论,互联网上的信息已是不计其数。这些声音涵盖了事故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对事故真相深层次的发问与反思。一些传言、谣言也随之风声四起。但是至今,铁路部门在回应公众关切上所做的努力,并未能令公众满意。
在互联网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共言论的管道更加畅通,多元舆论场的形成更加便捷,过去那些“沉默的声音”借助日益开放的信息网络更易于被公众所倾听。公共言说评判的传播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已不是什么奢侈品,以往那种一板一眼的官方新闻发言方式和“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分析之中”的一概论之已无法满足公众胃口。
处理不透明、公开不及时、回应不适当,将严重戕害公共部门的公信力,最终掣肘事件处置的全局,这已被众多的突发事件所证明。网民的积极参与、对真相的渴求,应该是善治的开始,而不是民意的逼宫。铁路部门在回应公众关切上,应该有更广的空间、更大的作为。
我们不否认,事故原因调查具有专业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要让公众看到痛改前非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让公众重新提振对中国铁路的信心,铁路部门不妨从现在开始,将事故真相调查与回应公众关切放在同等紧要的位置,对调查进展和细节主动公开,厘清各种渠道的公众关切点及早回应,对传言谣言主动迎击、解释或驳斥。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即使是碎片化、阶段性的真相坦白亦远胜于默默无言,这种作为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负责。
四川感恩网沉痛哀悼遇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