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西(左)对话冯安富
基础设施较地震前提升30年
逸西:龙江灾后援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设施配置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准?
剑阁:在规划上,龙江人帮助我们对每所学校、医院都作了总平面规划,重新进行布局,确保功能分区更趋合理。
设计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其中地震设防按照国家要求增加1度,比如我县分片区设防标准分别为6度、7度强,我们在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设防分别为7度、8度强,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学校和医院建设成今后遇到自然灾害的避难所。
在建设中,县受援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一月一次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联合大检查,质监站和安监局等不定期进行抽查,及时通报情况,落实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通过灾后重建,我县的教育、卫生和民政等基础设施水平较地震前提升了30年。
逸西:灾后重建项目基础设施是否得到提升,尤其是交通、水利等项目?
剑阁:当然得到了较大提升。全县有各级交通运输线路3130.5公里。震后,我们对国、省道全部进行了恢复重建,改建县、乡公路300多公里;新建通村油(水泥)路320公里,新建通村泥碎路435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8个;维修加固农村客运站21个,方便了群众出行。认真组织实施黑龙江援建的8个交通项目,截至今年5月,已经完工7个。
我们县的水利设施多,但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施工技术落后,地震造成不同程度损坏。震后共规划水利设施重建项目210个,总投资6.73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类蓄、引、提水工程 26339 处,总能力达2.4亿立方米。通过水利重建项目的实施,我县水库工程蓄水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得到保障。全县实现新增恢复有效库容0.65亿立方米,保证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实现节水灌溉9万亩,解决了场镇13.2万人、农村1.9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全县工农业经济的恢复性乃至长远发展和人饮用水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其中,黑龙江省援建的3座水库除险加固和11座乡镇供水站项目已于去年底交工使用,解决了6.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地方财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逸西:2009年,剑阁县GDP同比增长情况如何?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多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新增情况怎样?
剑阁:嗨,要说2009年呀,那对我们剑阁来讲,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一年哟!
因为这一年,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全面提升。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2.9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3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173.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7.6亿元,增长15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亿元,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9元,达到34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12元,达到10763元。今年4月,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逸西:剑阁是如何抓住重建发展机遇来提高自身发展力的?强县富民具体有哪些思路、办法和措施?
剑阁:我们在县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了今年工作的主基调,那就是“基本完成重建,加快更好发展”。
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奇葆书记的指示:立足发展抓重建,既要实现原地“起立”,更要实现发展“起跳”。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抢抓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主抓项目工作,大力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结构大转型,统筹发展城镇农村、统筹发展新城老城,进一步改善民生。
剑阁是地震重灾县,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又是传统农业县,基于这两点,我们抢抓机遇,在自身发展力上加快“三区”建设,即剑门关景区、工业发展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准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实现经济结构大转型。剑门关景区已于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从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过去剑门关有景无区,有文无形,因为没有载体,虽然是块金字招牌,但没形成产业,我们要把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金字招牌变成金饭碗。现在打造好后,剑门关核心景区面积扩大了50倍,由过去的“过境游”建成了“一日游”和“二日游”的大景区。
我们还将努力把它创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示范带建设,从原地“起立”后,实现发展“起跳”。
为感恩龙江,我们县政府还出台了一项政策:对所有龙江人到剑阁旅游,终身免景区景点门票。
建立长效机制,剑阁发展任重道远
逸西:你认为灾后恢复重建是物质形态上的重建,还是发展观的重建?今后剑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剑阁:灾后重建既是物质形态上的重建,又是发展观的重建。物质形态的重建,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看得清、摸得着的东西,而在实施这些物质重建的前提下,在我个人看来,更应该是坚持科学重建,一切从剑阁的实际出发、所需出发,结合我们的县情、民情和灾情,开展科学重建。
我们想发展观的要义首先是科学发展,着眼于科学发展和推行科学重建。在黑龙江援建过程中,我们坚持 “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做法和推进援建的“五大机制”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安排项目上,我们严格按照剑阁最需要什么就援建什么,坚持实际和实用。其次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既注重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也重视产业发展。我们多次和前线指挥部召开现场办公会,达成共识,解决了许多重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关于我们今后面临最大挑战的问题,我想主要是在今后没有重建资金和援建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如何把我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黑龙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北大荒精神的有机结合、继承和升华,以及我们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干部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逸西:龙江人在剑阁是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开展援建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中有哪些值得剑阁党政干部学习?
剑阁:前线指挥部全体人员到剑阁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援建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我们灾区有口皆碑。
我们灾区的百姓早就告别板房,搬进了新家,而指挥部的同志呢?到现在仍然住在板房里,我多次跟总指挥刘国会同志谈这件事,他总是说:“你们就别操这份心了,我代表指挥部全体同志谢谢你们和县委县政府的好意,我们住板房已经习惯了,老搬来搬去没啥意思,不仅造成浪费,也折腾人。”
说实在的,我们心里难受啊!有时候,我请刘国会同志吃饭,他都不来。他说:“我不是不给你们这个面子,我不能坏我自己立的‘军规’。”
“黑龙江”三个字,在我们剑阁是爱心的代名词,前线指挥部的同志就是爱心使者。他们上街理发,老板不收钱,他们买菜,百姓不收钱,但指挥部的同志都执意要给。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指挥部从进驻剑阁那天起,他们一直吃食堂,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他们工作要求严、作风实、办法新、效果好,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认为他们在工作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一、对剑阁人民的满腔热情和对援建工作的无限忠诚。顾大家、舍小家。二、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工作生活中严格执行“四不准”,工作实、作风硬、效率高。三、先进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清晰,深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办法多、效果好。四、在援建工作中形成的“双无”机制等为今后应对重大灾难提供了宝贵经验。
逸西:通过黑龙江援建,剑阁今后应如何建立长效合作发展机制?
剑阁:你这问题提得太好了,也正是我们想说的。
关于我们剑阁县今后与黑龙江如何建立长效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们准备利用黑龙江大中专院校、医院的资源优势,开展对我县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我县的整体水平,这方面,我们和哈工大的合作已经启动。同时,结合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加大旅游景点的推介力度,吸引有意愿的企业来投资开发;围绕我县特色农业资源,以剑门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龙江援建:不仅仅给我们物质的东西
逸西:你们怎样评价黑龙江援建及其独特的援建模式?
剑阁:黑龙江援建采用“交支票+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全方位援助”的模式符合中央的有关要求,更符合我们剑阁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这种模式很好。规划中,我们援建方和受援方共同协商,把资金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既投向起立项目,更投向了起跳项目,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当然,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我们是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同时,这种模式确定了龙江不需要来多少人,但他们又不是拨款机,光给我们拨钱,而是“全过程参与和监督”,所以指挥部始终保持12人工作,他们非常辛苦,任务繁重,人人都在挑战极限。
这种模式靠“五大机制”保障实施。他们坚持“政府主导,依靠当地,面向市场”的工作思路,紧紧依靠我们开展援建工作,剑阁需要什么就援建什么,解决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急需而我们又无力解决的难题。他们面向市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施工队伍,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同时,他们还把就业机会留给了我们剑阁群众,我估算,仅援建项目就先后共吸引农民工1.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左右。
黑龙江大爱无疆,援建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种伟大的援建精神、一种不屈的力量!通过援建,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共产党好。大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永远摧毁不了我们的精神和力量。所以“人在,希望就在!”精神和力量是我们灾区群众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张宝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