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四川灾后重建已近尾声,大熊猫家园的重建怎样了?5月5日起,记者跟随“穿越大熊猫栖息地、探访熊猫保护人”采访组,先后探访了省内多个大熊猫栖息地。
◎震后,我省通过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计划”,使被损毁的大熊猫栖息地得以恢复,同时将新增4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野生大熊猫打通一条“交配走廊”。
□杨平 本报记者 陈飞燕
三年前,四川41个大熊猫栖息地有29个不同程度“受伤”,而大熊猫遗传交流廊道的连通性也因灾降低。
大熊猫是否安然度过了地震的影响?5月5日起,记者跟随“穿越大熊猫栖息地、探访熊猫保护人”采访组,先后探访了省内多个大熊猫栖息地,实地寻求答案。
【第一站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野生大熊猫恢复至震前水平
5月5日下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蔡家坝保护站。
“看,那有一只扭角羚。”对面两百米左右的缓坡上,一只浅褐色的扭角羚旁若无人地在山坡上吃草,五六分钟后,才慢慢走远。
“地震后,随着生态的逐步恢复,野生动物又开始回归唐家河保护区。目前野生大熊猫的遇见率已经恢复至震前水平,达到60%。”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谌利民指着浓密的绿色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唐家河遭受严重损毁,区内60余处山体滑坡,近5万亩森林植被损毁,其中大熊猫主食箭竹林损毁面积近3000亩,大熊猫的野外遇见率一度降低到50%以下。
这让谌利民感到心痛。地震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栖息的乐园,幅员面积4万多公顷。震后,保护区投资2.3亿多元进行灾后重建。其中通过人工补植恢复了大熊猫栖息地100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补植和封山育林补播共598公顷。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大熊猫的核心活动区域洪石沟,一路上只见树木郁郁葱葱,原来因为滑坡塌方裸露出来的山体已开始被绿色覆盖。
生态的恢复带来野生动物的回归。但遗憾的是,记者此行没能亲眼见到大熊猫。“野生大熊猫生性灵敏,远远闻着人的气味就走远了,很难遇见。”在唐家河保护站工作了十多年的马文虎,亲眼目睹大熊猫的次数也不过两三次。
值得高兴的是,唐家河保护区多次拍到大熊猫活动的踪影,去年5次拍到活体大熊猫,有一次甚至发现了同时现身的大熊猫母子。“未来两三年大熊猫的遇见率有望达到70%—80%”,谌利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很乐观。
【第二站王朗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被迫向上迁徙
5月6日,记者驱车赶往平武县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通往旅游胜地九寨沟的九环线黄土梁隧道正在施工。
“隧道建成后,不仅到九寨沟的时间大大缩短,长期以来一直将大熊猫栖息地人为阻隔开来的公路也将弃用,并通过植树栽竹、封山育林等方式恢复黄土梁的生态环境。”平武县林业局副局长陈佑平介绍说。
这对保护大熊猫来说无疑是件值得欣慰的事。道路恢复后,原来破碎的栖息地将得以连接,人类对大熊猫的干扰将减少。届时,大熊猫就可以到同为岷山山系的其他保护区寻亲联姻。
事实上,自1998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我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便逐年扩大。在汶川特大地震前,我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已达177万公顷,1206只野生大熊猫生活其中。
震后,我省通过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计划”,使被损毁的大熊猫栖息地得以恢复,同时将新增4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并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野生大熊猫打通一条“交配走廊”。
“该计划完成后,我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将比震前略增2.3%。目前,已经完成栖息地恢复149万亩,占恢复目标的92.83%。”同行的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李建国说。
欣慰的同时也有忧虑。
5月7日上午,王朗保护区野外工作人员梁春平和罗春平要去取回4月底安装在野外专门拍摄大熊猫的红外相机,记者于是随行。
这是高山上的一座缓坡。靠近公路的地方,竹子有些稀疏。记者一行很意外地遇见一批正在吃野草的马。梁春平说,他在王朗保护区工作13年,最近几年发现大熊猫有向上迁徙的趋势,周围村民放出来的牲畜在和大熊猫争食。
人类的活动已经在深入大熊猫的家园。在王朗保护区对游客开放的实验区,不时可以看到被丢弃的塑料袋和纸巾,每次梁春平都会跑过去捡起来装好,“这可能会让野生动物误食。”唐家河保护区的专职摄影师邓建新,对于保护区的开放也同样隐隐担忧。
【第三站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
生活在“云端”的大熊猫受损较少
5月7日上午,记者从都江堰出发前往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
车子盘旋山路向上。大片大片滑坡的山体把整片的绿色撕开了,像一道道伤疤,让人触目惊心。
同行的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志龙介绍,该保护区属重灾区,地震引起的山体坍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大熊猫栖息地受损严重。
如此严重的损毁是否会威胁到野生大熊猫的生存?
震后初期,难以进入大熊猫核心活动区域的野外工作人员没有办法采集到一手资料,地震对大熊猫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回答。
“当时,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进入可进入的区域采集粪便、爪痕等痕迹信息,工作具有一定的试探性。”负责大熊猫监测的工作人员熊科说,后来才逐步规划和确定大熊猫的监测固定样线,结合红外相机开展工作,目前已确定的线路有11条。
熊科和同事慢慢克服困难进入高海拔地区,没有发现大熊猫死亡的迹象。爬得越高,发现植被受损的情况越少。坍塌严重的区域,都是坡陡的地方,而越往下,大熊猫的活动痕迹就越少。5月,大熊猫要“赶笋”,而鲜嫩的竹笋,集中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区域。
从科研中心灾后三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地震对该区域大熊猫的活动关键区域影响较小,仍然稳定在原来的响水洞、大草坡一带,种群也没有明显变化。“生活在云端的大熊猫,受到的伤害比人类要小得多。”熊科说。
【第四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到村民家里“走亲戚”
“你看,这是去年大熊猫到家里来时林业局过来拍的照片。”5月10日,宝兴县东升村民达组村民李廷忠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黑白相间的大熊猫坐在猪圈的一个角落里,双手抓着鲜红的排骨在啃,眼神像个无辜的小孩。
这只大熊猫是李廷忠家里的常客了。第一次到家里来是4年前的事情了,最近一次则是在今年2月份。自从到李家受到热情款待之后,这只大熊猫每年都来四五次,俨然将李廷忠一家当成了“亲戚”。
让大家好奇的是,野生大熊猫生性灵敏,一般闻到人类味道都会远远躲开,宝兴的大熊猫为什么会常到村民家里来?
环顾李廷忠的家,答案一目了然。李廷忠的家是一间两层的木结构瓦房,房前屋后,栽满了高大的树木,葱葱郁郁的竹林,遮挡了大部分阳光,两层木屋完全掩映在树林之中。这正是大熊猫生活的好地方。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的核心部分,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多。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董伟介绍,地处邛崃山系的蜂桶寨保护区是大熊猫的关键性走廊带,处于中心地带,外围有卧龙、黑水河、喇叭河三个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完好,大熊猫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常常到村民家附近找笋吃也不奇怪。”
【第五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
大熊猫种群或增加
“英英”把饲养员送来的翠绿的鲜嫩竹子送到嘴边,像吃甘蔗一样把竹皮一片一片地撕咬下来,再把白色的竹肉咬碎吞下。
5月9日早上9点许,卧龙核桃坪基地,饲养员正忙着给圈舍里5只完成配种的大熊猫喂食。如果受孕成功,这5只大熊猫有望在七八月份时生产,而新出生的小熊猫将会是第三批野化训练的对象。
第二批进行野化训练的大熊猫“淘淘”,目前正在卧龙4万平方米的半野化基地里接受野外生存培训。
记者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的监控室里看到了摄像机录下的3月20日的视频:白茫茫的雪地上,“淘淘”慢悠悠地爬到一棵干枯的树杈上,它的妈妈“草草”则在大树下戏耍。
“淘淘”警觉性很高。4月份,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和工作人员到野化基地想对“淘淘”进行体检,还没有靠近,它就敏捷地躲开了。
去年7月20日,“草草”和另外3只完成配种的大熊猫从雅安启程来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生活。8月3日,“草草”生下“淘淘”,这是第一只在野化培训基地出生的大熊猫宝宝。
“培训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如果成功,大熊猫将会被送到种群较少的保护区放归。未来野生大熊猫将可能得到新鲜的血液补充,种群退化的问题或将得到解决。”李德生说。
还有一件事让卧龙工作人员感到自豪。截至去年底,卧龙研究中心共繁育大熊猫38胎49仔,存活47仔,实现了震后连续三年大熊猫高产,创下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