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蕾 张立东 文/图
巍峨的黄山、秀美的迎客松、古意盎然的松州古城门、重建后的松潘中学、憨态可掬的大熊猫——6月2日,在国际非遗博览园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销会安徽展厅里,汇聚安徽和四川松潘元素的大型阜阳剪纸作品《皖松一家亲》让不少游客啧啧赞叹。
今年是灾后重建三周年,在本届非遗节上,凝聚着援建深情和感恩真心的非遗作品成了一抹让人感动的亮色。
阜阳剪纸剪出皖松情深
“自从确定要来四川参加非遗节,我就特别激动,决定创作一幅能反映皖川深情的作品。”来自安徽阜阳的非遗传承人葛庭友告诉记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一直关注四川灾区的重建情况,特别是由安徽对口援建阿坝州松潘县,更是让他魂牵梦萦。
一幅剪纸作品,怎样才能将两地特色和援建友谊表现出来呢?黄山和迎客松能代表安徽自是不在话下,大熊猫也能代表四川,那松潘怎么表现呢?在多方查阅资料后,葛庭友最终在剪纸中选择用“新”“老”对比展现松潘的旧貌新颜。“松潘的松州古城门最能代表这里的历史文化,而由安徽援建的松潘中学能反映松潘今天的面貌。”
创意有了,葛庭友立马开始着手创作,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阜阳民间剪纸讲究夸张和写意,葛庭友觉得用在这幅剪纸上并不合适,他这次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剪。他先在一张纸上画好图样,在纸背后又贴上宣纸,开始一点一点小心地剪。“最难的是松州古城门上的瓦片,在图上有几百匹瓦,剪的时候要小心再小心,稍不注意就会把线条弄断,剪纸就废了。”
在小心翼翼地工作了一个星期后,这幅长3.6米,高65厘米的《皖松一家亲》终于完成,最后,他还在这幅作品上剪出了一副对联——皖松情谊深,淮岷流水长。
羌寨绣娘绣出感恩真心
“好漂亮啊!”“原来这就是羌绣。”在国际非遗博览园博览中心内,“羌寨绣庄”围满了观看羌绣展示的小朋友。一根针,一条彩线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兴秀手中如点睛的游龙。“这幅作品绣的是我们地震后建好的羌寨,一砖一瓦里都有全国叔叔阿姨的支持。”李兴秀一边针走游龙,一边给孩子们介绍手中的作品。
这幅55厘米正方形羌绣目前已经完成了1/3,右上方绿色线条勾勒的山已经显现,正中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幅羌绣主题是反映我们的新家园,感恩山西援建深情。”李兴秀说,地震三周年后,她萌生了创作这幅作品的想法,“绣完后,我打算寄给山西援建亲人。”
“这座山是见证援建大爱的九顶山,山下是新建的家园,一座座漂亮的羌楼,羌楼前是奔腾的岷江。”李兴秀指着画好的图样,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整幅羌绣的布置都围绕中心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有全国的支持,我们的羌寨不会建得这么好这么快。”
创作这样一幅作品,李兴秀需要3个多月。“用的布料都是家里织布机织的,彩线有几十个花色,都是自己染的。”这次非遗节,她“破例”把这件还没有完成的作品带来了。“知道今天孩子多,只在今天现场展示,也是告诉孩子们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