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川交通人。近三年来,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5·12”特大地震后的第三个春天,站在北川生命线“擂禹路”的一端,赵海波对远在天堂的妻子说:“你看,家乡的路越来越好了……”
冒死踏勘生命线
穿烂了十余双解放鞋
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一幢白色建筑旁,赵海波指着一个窗户告诉记者:“当时我就是从这里跳出来的。老天真的很折磨人,让我死里逃生。却带走了我的妻子还有好几位亲友。”
不过那时候,赵海波没有时间悲伤。地震阻断了北川通往外界的路,救援大军和物资都被挡在了外面,情况十分危急。通向关内十余乡镇的生命线必须立即打通。
擂禹路,是维系北川关内12个羌藏族乡镇、6万多人的“生命线”。2008年5月29日,赵海波和另一位同事从擂鼓镇出发,开始了擂禹路的踏勘。一路上,山体垮塌,河流中断,堰塞湖众多,余震不断,落石不停。没有吃的,没有药品,只有一壶矿泉水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历经三天两夜,跋涉一百余公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踏出了生命线的初线,为生命线的抢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这,仅仅是北川交通人工作的开始,全县道路的踏勘,都留下了赵海波和同事们的足迹和汗水。仅赵海波一人就行程千余公里,穿烂了十余双解放鞋,磨破了几套迷彩服。
修路质量要过关
不能让村民骂
2008年10月,赵海波被调往湔江大桥开发有限公司任职,管理所有捐赠机械。几十辆捐赠机械,是生命线抢通、保通的必要保障。为了保证正常施工,赵海波几乎天天都奔波在路上。早上7点出发到绵阳采购维修保养物件,再及时送到山里的工地,通常从山里回到驻地已经凌晨三、四点钟,有时通宵在山路上。不仅仅是风雨无阻,就是塌方、泥石流,也不曾阻挡他的脚步。
赵海波笑言自己“跟路有缘”。2009年6月,赵海波到陈家坝乡任武装部部长兼副乡长,分管乡武装、交通、安全等工作。作为分管交通的副乡长,赵海波责无旁贷的下村,白天到实地了解情况,踏勘线路,采集数据,晚上加班完成简单的设计和概算,形成文件送县财评中心。
全乡总共18个村、一个社区,赵海波走遍了每个社。半年的时间,建设了100余公里的村社道路。
“一定要注意安全,还得保证质量。”这句话是赵海波常常对道路施工负责人及工人重复的。“路修得不好,村民会骂我们的。” (绵阳日报记者 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