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http://www.newssc.org 】 【 2011-05-08 08:49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 |
4月8日,映秀黄家院村熊仲明的孩子(右)与周良云(左)的孩子抱在一起 3年来,映秀镇黄家院村11个家庭组成“关爱小组”互帮互助,最终回归平淡生活 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到来之际,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映秀镇黄家院村11户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 震后3年,11户家庭经历了从痛苦、徘徊、茫然、失落到坚强、自信、乐观、感恩的过程,并最终回归正常的平淡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样本,也折射出在那场灾难中遭受巨大伤害的人们的心理重建过程。 A难言的痛 3年前,这是一个几乎向外界完全封闭的群体,他们迷失在失去子女的悲痛中不能自拔,不愿意与外界有任何的交流。 2008年,郭建10岁的小女儿在映秀小学读四年级。地震来临时,郭建从打工的阿坝铝厂跑出来后,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女儿怎样了?”她想去映秀小学找,但路被阻断。5月26日,郭建从小女儿一名同学的口中得到消息,地震时,小女儿在教室里,没有跑出来。巨大的丧女之痛彻底击垮了郭建,此后3天,她没有吃过一口饭,吃饭的时候,她就去外面坐着,谁叫她,她都不愿意回答。 与郭建类似,村民熊仲明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他家的房子全部倒塌,他甚至都没来得及抢出一张儿子的照片。村民仁真磋在地震中失去了一个女儿,“我只是哭,不管谁和我说话,我好像都听不见。”她说。 这是一个几乎向外界完全封闭的群体,他们迷失在悲痛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不愿意与外界有任何的交流。 B关爱小组 11户来自映秀镇黄家院村的家庭组成了“映秀镇黄家院关爱小组”。11户家庭站在一起,他们相约,一起走出苦难。 这种对外界的抵触在一个志愿者组织的努力下,开始有所改观。 2008年5月29日,一个名叫“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的上海民间志愿者组织来到11户丧子(女)家庭所在的安置点。“星星港”全部由丧失孩子的父母组成———他们的子女或因车祸、或因疾病而离开人世。 但“星星港”最初的努力,却遭遇到地震丧子家庭的冷遇。“当时他们来的时候,我躺在床上,背对着他们,他们叫我,我也没有回答。”熊仲明回忆说。但志愿者并没有走开,一位名叫陆俊的志愿者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儿子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他也是失去儿子,我也是失去儿子,他是打工仔,我也是,我一下子感觉到,我们两人的命运都差不多,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熊仲明说。 “星星港”的努力让地震丧子家庭的悲伤情绪有所平复,但“星星港”不可能永远留在灾区。6月5日,在“星星港”的告别会上,11户来自映秀镇黄家院村的家庭组成了“映秀镇黄家院关爱小组”。郭建成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告别会上,11户家庭站在一起,他们相约,一起走出苦难。 C艰难疗伤 “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都过去了,重新开始新生活吧,但过一段时间,我又会想,儿子都那么高了,我怎么忘得了?” 一起走出苦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11户家庭中,熊仲明是唯一失去独生子的人。“他们走了一个,至少还剩下一个,我呢?我什么都没了。”他叹气说。 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感觉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整个人都是昏的。没有儿子,家冷清了不少。“有时候,我们两口子就那么对坐着,谁都不说话,沉默。”他说,“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都过去了,重新开始新生活吧,但过一段时间,我又会想,儿子都那么高了,我怎么忘得了?” 2010年,11户家庭中的吴桂香重新怀孕了,但随后她不幸流产。她估计,流产或许与她低落的情绪有关。 D新的希望 新生命带来的热闹和欢乐冲淡了曾经的丧子之痛,而11户家庭所组成的团体力量也让每一个丧子家庭有了心理慰藉。 新生命的出生,让一度情绪低落的丧子家庭出现了新的转变。 2009年12月30日,仁真磋生下一个女儿,取名马静,这是11户家庭中最早出生的新生命。一个月后,熊仲明的女儿出生,一度冷寂的家开始热闹起来。 新生命带来的热闹和欢乐冲淡了曾经的丧子(女)之痛,而11户家庭所组成的团体力量也让每一个丧子家庭有了心理慰藉。11户家庭之间,关于如何走出丧子(女)困境的讨论或者相互安慰很少,大部分时候,见面也只是打个招呼,或聊几句家常。“都知道彼此心里的痛,不愿意提起这个事。”郭建说。更多的时候,孩子成为他们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虽然与郭建家相隔数百米,但仁真磋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女儿来郭建家里玩,两个大人常常因为一个孩子而乐得前仰后合。11户家庭中的周良云生下女儿后,熊仲明的妻子常常带着女儿去周良云家串门,“现在我家的女儿一看到妹妹(周良云的女儿),就会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抱她。” E回归平淡 生活越来越琐碎和平淡,平淡得似乎难以激起任何波澜,但这正是黄家院村11户家庭想要的生活。 在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震后3年,11户家庭逐渐回归正常的平淡生活。 女儿出生后,熊仲明买了一辆两厢车,换下了以前的摩托车。平时,他在都江堰上班,一旦放假,他就会开车回映秀镇黄家院村,只是为了听女儿咿咿呀呀地叫“爸爸”。吴桂香全家已经搬进了崭新的房子,木结构的墙壁和地板每天都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大部分的时候,她会去几公里外的工地,赚取每天一百多元的工钱。 “没人再提起以前的事,大家都把目光放在眼前的生活上。”她说。 生活越来越琐碎和平淡,平淡得似乎难以激起任何波澜,但这正是黄家院村11户家庭想要的生活。“心态变了,以前我总想要轰轰烈烈,现在才知道,平淡平安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熊仲明感慨地说。 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摄影记者 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