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青川县春节见闻
记者 杨三军、侯丽军
记者已经记不清这是地震后第多少次到青川了,然而,每一次来都会看到新变化,都会有新感悟,虎年春节这次感受尤其深。
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青川,因“其水清美”而得名。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内,大山连着大山,县城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美丽的乔庄河蜿蜒着穿城而过。
汶川大地震前,除了“青川木牍”(战国秦简)为考古及古文字研究界所熟知外,偏远、落后的青川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地震后,青川成了四川最为边远的一个极重灾区,也是余震最频繁、余震震级最大的一个灾区。
在地震之初的抢险救援阶段,记者在青川见到:狭窄的山路上穿梭着救灾的大小车辆,沿途山脚下、山坡上的农居几乎损毁殆尽,青川县城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的废墟,到处搭建着各式各样的帐篷,不少震后惊魂未定的人们不禁担心:青川还有明天吗?
然而,像绵延的大山一样,顽强、坚韧的灾区人民在灾后不久便喊响了“震不垮的青川人,震不垮的青川精神”“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成为了永不向命运低头的青川人和青川精神的生动写照。
虎年春节记者重访青川时,大年三十下的一场小雪刚刚消融,空气中充满了清新、湿润的春天气息。在依旧清秀的山水间,一排排、一栋栋崭新的农居矗立起来,一个个大红灯笼、一对对春联挂贴在新居前,孩子们欢快地跑着、跳着,放鞭炮、做游戏,一派祥和景象。
正月初四,青川迎来了春节以来第一个艳阳天。在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组,39栋农民新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片坡地上,家家户户门前插着的五星红旗,在青山绿水间、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
枣树村是全县最早全部农户搬进新居的村子,而左手残疾的石光武是枣树村最早动工重建、最早搬进新居的农户。记者上午见到石光武时,他正坐在自家的小卖部里,笑呵呵地逗着怀中不到一周岁的小孙子。
“这一年多时间变化大啊!就拿我家来说,新家搬进来了,儿子娶媳妇了,孙儿也有了,女儿也从绵阳打工回来过年了,修房子的贷款也还清了……”石光武笑着说,“有时我想起这些,会突然感觉像是在梦中。”
“思源倍感党恩重,新居呈祥合家欢”,横批“感恩祖国”。这是木鱼镇新潭村雍长兰家新居上的对联。白墙、青瓦的新房门边贴着两个大红的双喜字。回锅肉、粉蒸排骨、蒸腊肠、土凉粉、“跟斗酒”……院子里两桌热腾腾的饭菜已摆好。
“今天女儿带女婿回娘家,咱得把饭菜弄‘巴适’些(四川话:可口的意思)。”56岁的雍长兰一边忙碌,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去年12月刚搬的新家,女儿年前结的婚,现在又过春节,这是三喜临门啊。”
雍长兰的女儿董兰是个漂亮的山里妹子,一身大红的新衣,透着新婚的喜庆;女婿王亚强是一个帅气小伙儿。“我与董兰从小学就是同学,婚礼被地震给耽搁了。现在也不错,经历了大地震,这爱情更牢固噻!”王亚强很是幽默,他还告诉记者,春节一过,他们小两口就会一起到深圳打工,“先挣两年钱,再生娃娃!”
青川县城所在的乔庄镇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在对口援建的浙江省帮助下,昔日的废墟已基本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建筑和一个个塔吊林立的工地。在整洁的滨河路上,沿街店铺张灯结彩,顾客盈门;老人们在河边散步,小孩们在放风筝,欢声笑语不断。
地震后近一年的时间里,青川县余震不断,县城的重建方案直到2009年4月才确定下来,另外,还有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几乎没有空地可用。青川县委、县政府与浙江援建指挥部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通过科学规划、板房腾挪的办法,拆一处建一块,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与时间赛跑。
“全县5.6万多户农房基本入住,3万多户城镇房重建超过半数开工,浙江援建的40所学校、35个卫生院、7个社会福利中心等公益设施竣工使用,浙川工业园已落户企业10家,协议投资超过16亿元……”青川县委书记吴连奇说,“震后青川正在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