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ssc.org 】 【 2009-02-08 10:01 】
这是一枚直径5.12厘米、厚5.12毫米的“5·12”抗震救灾纪念章:正面是北川县城震后全景图和“我们永远记住‘5·12’”的字样,背面是唐家山堰塞湖全景和“绵阳人民永远感谢您”的字样。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35位绵阳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一路向北,横跨5省、行程2000多公里,以做义工、唱羌歌、敬美酒、赠送万人签名感恩横幅的形式,表达绵阳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这是在绵阳随处可见的巨幅标语:“深深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恩情”、“感谢祖国,感恩山东”、“平武人民含泪感谢您”、“感谢河南人民的无私援助”、“大爱无言,永不忘记辽宁人民”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009年春节前夕,刚刚走出灾难的绵阳人,以各种方式表达着不尽的感恩之情!感恩队伍,从绵阳向全国各地进发“您们的无疆大爱,灾区人民不会忘记!您们的深情厚谊,绵阳人民永远铭记……”
2008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向援助、帮助、支持绵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发布了公开信。“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紧急集结,第一时间驰援灾区,营救被困群众。此后,又修路架桥、运输建材,用无私大爱书写了无数动人故事。
怀着感恩之心,春节前夕,我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向人民子弟兵表达绵阳人民的感激之情——“谢谢你们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的巨大贡献,绵阳人民不会忘记你们!”2009年1月21日,市委书记谭力来到绵阳消防支队、绵阳武警支队和77123部队,向驻绵部队官兵致谢。
1月13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曾万明带队专程赶赴北京,向第二炮兵部队的官兵致谢。
1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步润带队专程赶赴重庆,向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官兵送去了绵阳人民的深深谢意。
1月21日,市政协主席张世虎带队到省预高师三团、绵阳军分区、95639部队和95786部队驻地,向官兵们深情致谢。“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海内外华夏子孙心系灾区,向危难中的绵阳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怀揣感恩之心,春节前夕,我市各部门不约而同地踏上了“感恩之旅”——
市公安局、市质监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派出了一支支感恩慰问队,到威海、济南、重庆、上海、成都、南充、资阳等地,向兄弟单位送上了感谢信、锦旗;
绵阳日报社、市中心血站、绵阳银监分局等部门派出人员,赶赴石家庄、河南、济南、遂宁、宜宾等地,感谢兄弟单位的无私援助;
市旅游局、市物价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等部门派出慰问队,到援建人员在绵驻地,看望慰问援建工作人员,向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和诚挚的谢意;
……
人们清楚地记得:“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个个救援队从全国各地向绵阳紧急集结。
人们欣喜地看到:2009年春节前夕,一支支感恩队伍从绵阳启程,向全国各地进发。感恩行动,从政府到民间不断延续“谢谢”——两个红色的大字高悬在“九环线”平武境内的路旁。这两个字,浓缩了平武18万群众对党中央、国务院,对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对全国人民的无限感激。
走进北川、安县、平武、江油,走进全市一个个极重灾乡镇,公路两旁,随处可见这样朴实而饱含深情的字样;老百姓的言谈之间,随时能听到“谢谢”的话语。“5·12”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东对口援建北川,辽宁对口援建安县,河北对口援建平武,河南对口援建江油。此外,省内的兄弟市州也对口援建了我市重灾区的一些乡镇。灾后重建启动以来,对口援建人员冒着余震、洪水的危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奔忙,帮助我市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入冬以来,全国人民关注受灾群众过冬,一场声势浩大的“暖冬行动”温暖了无数家庭。
一种感激,发自肺腑;一种行动,自觉自愿。
早在2008年7月,35位绵阳市民就自发组织了“一路向北,感恩之心”感恩活动,他们横跨5省、行程2000多公里,先后来到郑州、济南、石家庄、唐山和沈阳等地,以做义工、唱羌歌、敬美酒、赠送万人签名感恩横幅的形式,表达绵阳人民对援建省市人民的无限感恩之情。
2009年1月13日,江油武都镇的农民书法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用了三天三夜时间,书写了512副感恩春联,1月16日专程送往河南:“地震无情,江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间有爱,河南齐心协力千里驰援”、“大爱无疆,河南人民倾力援建;灾后重建,江油群众永志不忘”……每副春联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横批——“感恩河南”。
1月22日,科创园区板房区前,百余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依依惜别成都军区某部官兵。从去年12月23日起至今年1月22日,成都军区共出动车辆9915台次,为我市抢运红砖1458.6万匹。
春节前,北川“夹缝”男孩廖波拖着残疾的身体,前往广州、北京等城市,当面感谢帮他重新站起来的好心人。
春节前,住在永兴板房小区的雷小海、吴翠华赶赴黑龙江七台河市,当面感谢冒死将他们从废墟里救出来的解放军战士。
春节前,安县4名网友为辽宁省的鼎力相助所感动,他们将内心的感触和对辽宁的感激变成《感受骨肉深情,感谢辽宁援建者》和《感谢4200万辽宁人民对灾区的情意》两篇文章,在人民网上发表,感动了无数网民。
春节前,在三台、盐亭、梓潼、游仙等区县,人们通过绣鞋垫、文艺表演、写感谢信等多种形式,感谢援建省市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援、帮助。
……
从政府到民间,从群体到个体,感恩行动不断延续。感恩文化,深深植根于绵州大地“5·12”特大地震千年不遇,灾难过后,应该记住的不仅仅是大灾无情,还有大爱无疆。因而,让“感恩文化”深深植根于绵阳这片土地,世代相传,成为灾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震后第5个月,游仙区魏城镇灾后重建重点项目——1号干道竣工,该干道被命名为“达州干道”,以此来表达对援建市——达州市的感激之情。
将灾后重建工程以援建方所在地命名,远非一个“达州干道”。“山东——北川工业园区”、“辽宁大道”……尽管工程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牢记援建省市兄弟的恩情。
在平武县,一个在“5·12”特大地震中降生的小宝宝取名为“谭震生”。地震时,孩子的母亲张红梅被埋废墟中,由于惊吓过度,提前分娩。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将她救出并火速送到903医院,终使母子化险为夷。
在绵阳,取名“震生”的远非一人,所有给孩子起名“震生”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孩子长大以后,牢牢记住拯救自己生命的好心人。
在古城西安,有一个“安川干锅居”。老板是北川人,地震前,她在北川的店名叫“安逸火锅店”。地震摧毁了美丽的县城,她只身到西安谋生,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又重操旧业。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她把“安逸”改成了“安川”。
“感恩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不只是落在名字上,也变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自觉行动。
春节前夕,北川中学志愿者服务队走进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敬老院。他们为老人们写春联、扫院落、擦门窗……学生们说:“地震后,我们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关爱和帮助,今天为老人们做的事,仅仅是我们感恩和回报社会的开始。我们要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把感恩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
1月19日,一场以“迎新年,谢党恩”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在北川陈家坝乡举行。朴实的羌族群众用唱羌歌、敬咂酒、献“羌红”等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感恩之情。据了解,北川每年都将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
从心底发出感激,用行动作出报答。感恩文化,为绵阳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知恩图报,永世不忘。“5·12”特大地震后,绵阳人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来源: 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