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至今整整四年了。
四年时间里,汶川人与中国人所做到的事情,或许称得上是奇迹。然而世间从来不存在奇迹这种东西。人们眼中所谓的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谎言,则必然是非凡的凝聚力、意志力与行动力的结合。
四年时间,“汶川”这两个字始终令人心生牵挂。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片土地早已摆脱了灾难与死亡的阴影,开始焕发出盎然生机,然而,就像一个蒙受巨大不幸的孩子,仅仅远离悲伤,仅仅振作精神,都不足以令人完全释怀。我们希望,也必须看到他那不会再被任何事情摧毁的旺盛生命力、重新建立起的坚强信心,以及可以被牢牢把握住的美好未来,才能放下悬着的心。
带着这样关切与期许,记者来到了汶川。5.12年祭即将到来。
汶川自震后以来,将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建立救助服务体系、心理疏导机制,引导群众自救自立自强、坚定坚强坚韧,形成共建美好新家园的合力。汶川人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物、人物、事件,提炼出中国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顽强精神,加快建设“三基地一窗口”,使汶川县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记录、见证、展示、悼念、激励、反思、警示、教育、科研和科普为内容的抗震纪念体系范例。
汶川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秀美河川再造工程,还山河以绿树,还江河以清水,还天空以洁净,还空气以清新。全面恢复林草植被、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恢复损毁林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功能,实现“发展生态经济、开展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的生态恢复重建目标,从而创建出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汶川。
汶川在恢复重建中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标准,创造性的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实现安居安全、发展产业、拓宽就业的综合功能。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汶川坚持把人人有房住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以“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从组织、引导、监督、服务等方面着力,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等难题入手,强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实现了从单纯住房重建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风貌向注重地域建筑风格转变、从传统工匠建设向现代科学施工的转变。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建成,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
汶川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避险避灾、功能完善、宜居安全、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
春风阁充分展现了汶川水磨古镇文化的厚重与时代精神。把藏、羌、汉各民族的坚韧性、凝聚力、大爱心等人文内涵与古今建筑艺术的细节符号深度结合,成为水磨古镇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建筑。
汶川把旅游业与民族特色手工业结合,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围绕“精品景观、精典村寨、精致农庄”的发展方向和开展“观田园风光、赏藏羌风情、品农家风味”旅游的目标,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两大旅游品牌,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全面提升三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磨古镇景区,映秀旅游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省检。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力争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旅游发展全面超越震前水平,省级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县顺利通过验收。
汶川人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人们的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汶川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是受难者的悲怆,而是胜利者的从容。
作者: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