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0后”是成长在幸福环境下追求享受的一代。四川地震发生后,在辽宁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不论是辽宁籍的广大青年,还是在辽宁工作学习的四川籍青年,都以顽强和坚韧的性格,勇敢、沉着、冷静的态度,众志成城,与灾难抗争,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同时也抒写了一个个感人故事。
为此,我们自豪地说,“80后”的青年人是敢于担当、敢挺脊梁的一代,是用激情与爱心交织、知识与理性铸造的充满希望的一代!
辽宁青年吹响“集结号”
5月20日一早,辽宁省首支青年志愿者医疗服务队一行11人,从共青团辽宁省委机关院内出发,踏上了赴川抗震救灾一线的征程。21日下午,医疗服务队开进四川省北川县桂溪乡,当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的旗帜,开始在废墟之上高高飘扬!
从5月22日到27日,医疗服务队每日徒步巡诊。四五级的余震频发,志愿者在极其危险的塌方山体上或滚落的巨石之下艰难前行,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没有一个志愿者被困难吓倒,没有一个因危险而退缩,他们互相搀扶、互相鼓励,爬过一个又一个危险路段。有的村庄连乡政府领导都认为是不可能进入的,志愿者们硬是挑战着自身的体力极限和心理极限,胜利抵达。一周里,医疗服务队先后深入桂溪乡的凤凰村、金宝石村、彭家村、金星村、树坪村、黄莺村……巡诊数千人,直接诊治病人300余人,发放药品500余盒,发放《震后心理救援手册》3000余本。
1982年出生在沈阳的张颖,曾经是辽宁省消防总队的一名士官,汶川大地震时,听说原部队要开进灾区救援,他马上丢下在上海经营的企业,立刻回到辽宁省消防总队,与战友们一起开进地震灾区北川,为灾区献出一名消防老兵的力量!虽然转业3年半,但张颖在灾区始终以一名消防老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反复强调,不要把他当成一名志愿者,而是一个兵。在塌陷的楼房下救援,北川救援队队长王大为怕对他造成伤害,想给他安排一些轻的任务,他坚定地说:“我既然来了,就要挑重担。”
5月19日,第一阶段救援工作结束,根据上级指令,辽宁省消防救援突击队向广元集结。张颖又继续与辽宁消防官兵一起转战,直至救援全部结束。他在灾区整整救援了一个月。从灾区赶回上海,企业因他不在而亏损10万余元,资金周转困难,当月员工工资难以兑现,可是在他抗震精神的感召下,员工不但没有一人抱怨,而且纷纷自掏腰包交给他,帮着企业渡过难关。他感动地对朋友说:“我企业中都是一帮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在大震期间表现出的境界与无私精神,我会终生不忘!”
汶川地震发生后,沈阳消防支队特勤三中队建立了中国首支搜救犬队,并于5月13日晚上冒雨进入北川。救援现场的坡度有70度,山石很多,为了尽快把埋在废墟下的生命抢救出来,官兵们顶雨护卫着10条搜救犬在危险的环境中坚持搜救,一连三天没有合眼。
25岁的陈玉壮是搜救犬队训导员,在北川救援中他携带搜救犬汤姆,一人救出4名幸存者,并寻找到18名遇难者遗体。在不断发生余震的情况下,搜救犬钻进废墟里找人是非常危险的。每当搜救犬钻进去后掉进废墟里,或受余震影响卡在缝隙中,或被埋在废墟内,在训导员的指令和相救下,它们都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排除险情,斗志旺盛。北川救援中,在10条搜救犬的协作之下,30多名官兵仅在一周内,便挖出8名幸存者,寻找到134名遇难者遗体。
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先后自发和有组织地赶赴到四川大地震灾区参加救援的“80”后青年,至少有上千人(包括部队官兵)!
拍一拍肩膀共同担负痛苦
20出头的大连海事大学学生魏文强家住四川绵阳。此前,对于死亡这个词,他的脑海中从没有过概念,更谈不上理解。
5月11日母亲节那天,航海学院组织了一次“我为母亲献真情”活动,为表达对母亲的爱,表现同学们感恩的情怀,大家在彩纸上一一写下对母亲的祝福。魏文强在一张粉红色纸上写道:“妈妈,我的生命是您给的,我的一切都是您给予的,您是我的一切。为了您,我愿献出我的一切!”然而,就在母亲节的第二天,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将在家中劳作的母亲连同承载儿时梦想的家园吞噬了……大地震中,同是航海学院学生、家住资中县的李强失去了独生子堂弟。他在电话里哽咽着对叔叔和婶婶说:“你们别伤心,将来我管你们,请你们多多保重身体!房子倒了我们可以再建,今后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儿子!”痛失亲人的魏文强和李强当时并没有对同学和老师说起,只是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他们不想惊动同学和老师,更不想让悲伤的情绪扩散。
那天两人在校园相见,互相伸出手拍打对方的肩膀,面部表情凝重,眼里的泪水已经不再流淌。他们清楚,此时语言是乏力的,心与心彼此相连从而相互鼓励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把悲痛凝成力量,参与和组织了学院一些相应的捐款和赈灾宣传活动,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四川籍在大连读书的学子共计600余名,大连海事大学占了一半以上。他们中有的家里房子变成了瓦砾,有的则成了危房无法入住。但他们却没有一人因此而耽误过一节课,这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坚强!
记者感言:“80后”青年懂得相互鼓励,懂得分担不幸和痛苦。
登千山我们为家乡祈福
得知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的时候,平日要好的几位鞍山师范学院四川籍的同学讨论,用什么方式度过这个悲痛而又让人坚强的日子,最后他们决定登千山为灾区父老祈福。
5月19日,物理系学生张晓峰约了4名当天没有课程的四川籍同学,代表20余名四川籍学生和学校8000名师生,登上著名旅游景点千山。中午11时,他们到达唐代古城。在一棵虬曲的松树上系上一条黄丝带,随风飘摆的丝带下,5名同学静默而立,默默祈祷:“爸、妈,你们一定要挺住,有远方的儿女为你深深祝福,灾难一定会很快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在这里为您送去平安,送去儿女的爱!”随后他们齐声大喊:“四川,你的儿女为你加油!”“解放军,好样的,你们是我们的大恩人!”“中国,祝您平安!”
他们的喊声感染了3名年长的台湾游客,并得到这样的褒奖:“孩子,你们真的很伟大,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3名台湾游客祖籍在四川,他们是特地来山顶为家乡祈福的。按照台湾当地的习俗,在名山高川祈福是对亲人的最高礼仪。让他们感动的是,大陆学子也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乡亲人和对国家的爱。
14时28分,庄严的时刻到来。
写有“中国,祝你平安”大字并签满同学祝福的条幅,随着气球升上天空。山顶一片寂静,仿佛所有的树木、花草都在为死难的灾区同胞默哀。
张晓峰等同学面向南方站立,低下了头。他们听到,山下的警笛、汽笛响起。整个千山、整个中国被悲鸣的笛声笼罩。
默哀。四周所有游客跟随着他们,面向南方,洒下痛楚的泪水。
下山后,他们回到学校,连同全校上百名同学为四川汶川父老献了血。“我们要让家乡受伤的父老,血管里流淌我们亲人的血!”
记者感言:“80后”青年深知故土情,更懂得含泪赶路的意义。
灾区学生―――特殊补助捐家乡
灾情发生后,辽宁科技大学迅速统计了学生家庭受灾情况。因地震导致家庭房屋损坏或坍塌的在校生计100名左右。为了抚慰这些学生,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学校决定给家庭受灾的学生发放补助金,最多补助1000元。
接到补助金后,物理学院的范仲良同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家住在彭州市,强震将家中8间瓦房摧毁了一半,余下来的也已成了危房。震前,他家的经济收入也不过维持温饱,供一个大学生更是困难重重。手捧1000元现金,素日生活节俭的范仲良,盘算着该如何支配这浸满了爱心的款项。
灾后,学生自发的、学校组织的各种捐款活动此起彼伏,一时间,每个学生的爱汇聚到了一起,爱心大潮涌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的各种捐款活动也不间断地展开着。5月15日,鞍山百盛商场门前,由鞍山红十字会组织的捐款活动正在进行。范仲良和几名同乡走到捐款箱前,把自己部分伙食费投进箱中。在他们身后,一名年龄在五六岁的小女孩捧着“发财猪”,用小手将一张张纸币、一枚枚硬币抠出来,100元的、50元的、1元的、5角的、1角的,小女孩将所有钱币投进了捐款箱。据了解小女孩姓刘,家庭并不富裕,这是她3年来的压岁钱和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这一幕感染了所有在场群众。范仲良和同学们更是被这一幕震撼了,“这哪里是捐款,分明是小女孩用一枚枚硬币敲击人们的心灵!”
那天晚上,在范仲良的倡导下,全院近百名来自四川灾区的同学,各自都把学院发给自己的那份补助金,郑重地投进学院为四川灾区特立的捐款箱内。记者感言:知道感恩,知道回报是“80后”青年的又一特征。
放弃高薪聘用留在家乡救援
5月12日傍晚,正在广州一家国有空调厂分厂实习的东北大学大四学生张雷,得知家乡四川彭州市被强震笼罩,第二天就登上赶回家乡的火车。
5月16日回到家乡彭州市白鹿镇,他已经看不见昔日的景象,映入眼帘的是倒塌的房屋和人们惊愕的表情。强震夺去了他姑姑的生命,自家6间房屋已成为一堆堆瓦砾。张雷安抚过亲人之后,马上就投入到抢险救灾的工作之中。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实习单位曾经交给他的那个通知的内容。他实习的那家分厂,让他在5月20日这天,到厂部签订高薪聘任合同,月工资达5000多元。能留在这家国有企业工作是他的梦想,他在实习中,为分厂在营销环节上提出许多好的理念及考核办法,做出突出成绩,因此获得这个被高薪聘任的机会。可是,家乡形势严峻!为了继续留在家乡,跟挺进家乡抢险的解放军一同抗灾,他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
据了解,在辽宁各高校读大四的四川籍学生,5月份因回家乡抗灾自救而放弃工作机会的同学,至少有十几人。令人高兴的是,当张雷实习的那家单位得知他是留在家乡参加抢救乡亲们时,重新为他保留了一个高薪聘任名额,以奖励他的英勇抗震精神!
沈阳火车站地铁施工现场,同在5月12日傍晚。24岁的张庆生听到家乡四川大地震的消息,这个走南闯北的硬朗男儿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他们家就在距震中汶川不远的什邡市。工友帮他买了第二天的飞机票,送他飞回了家。
张庆生的父亲等家人被埋在房屋废墟下,是搜救队的营救才使一家人能够重聚。在家乡,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全力以赴营救被埋在废墟下的被困群众,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令人泪水涟涟。出于对家乡父老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也投入到了营救队伍当中。
前后一周时间,张庆生参与营救出来的幸存者有3人,在废墟中扒出遇难者遗体6具。此后,他又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搬运救灾物资,义务为灾民服务。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救灾工作,他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左右。5月27日,张庆生告别了家乡,回到沈阳,又投入到了沈阳地铁的建设之中。像张庆生这样顶着余震赶回家乡参加抢险,后又赶回沈阳各建设工地的四川籍民工,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相信,像他这样做的人绝不会只是他一个。沈阳应该向他们敬礼!
记者感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是“80后”青年的性格。
医学研究生:每位伤员都是我的父母兄妹
乞文旭是在中国医科大学就读的四川籍研究生。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的双亲一直没有找到,目前已被政府通知为失踪者。
乞文旭的家住在北川县,那里已被夷为平地。作为学医的研究生,乞文旭告诉记者:“职业的敏感让我明白父母可能没有生还希望了。明年我就毕业了,本想以后可以永远和父母在一起,做一个孝子,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从读中学起,乞文旭就住校开始独立生活,他和父母有个约定,每周日给家里通电话。5月11日,乞文旭还和父母谈自己毕业后的打算,可此后他再也听不到父母的声音了。
5月15日,盛京医院组织医疗队奔赴抗灾一线,乞文旭眼里含泪向自己的导师、院长郭启勇申请参加医疗队,但却得到这样的答复:“一个合格的医生是不能有任何情绪的,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目前的状态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父亲的手机依然是忙音,漫漫长夜,他多么渴望手机那端能传来亲人那熟悉的声音啊!尽管这种希望已经渐渐变成了不可能。乞文旭在QQ里曾这样对朋友写道:“每天晚上都会梦到父母,他们告诉我要更加坚强地面对今后的生活,我不能消沉,做一个好医生是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充满爱的世界上,我永远不会孤单!大痛面前,我在成熟!”
当得知盛京医院要接待从四川转来的伤员的时候,乞文旭马上报名,成为盛京医院第一个志愿者。在为伤员医治服务中,他加班最多。他精心的医疗及对伤员的耐心抚慰,赢得大家的称赞。而那些“爱心救治病房”的伤员特有的四川方言,又常常让他想到父母,乡音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动情之时,他深情地说:四川的每一位伤员,都是我的父母、兄妹!
一位伤员大爷知道乞文旭至今还没和父母联系上,一把抓住他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孩子,我们永远都是你的亲人……
记者感言:“80后”青年遇到重大挫折后,迅速在伤痛中走向成熟。
丹东边防支队里的“士兵突击”
每天早上5点半,丹东市边防支队战士们嘹亮的口号声,响彻鸭绿江畔。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与四川有着特殊的情分:2005年,80余名来自四川省什邡市的青年在丹东穿上了军装。什邡市是“5・12”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目前在役的22名战士家里的房舍大都坍塌,边防支队已从“扶贫帮困基金”中拨出专款用于资助家中受灾的战士们。
“由于工作特殊,我已经3年没回家了,刚开始知道家乡受灾真是很着急。”来自什邡市八角镇的魏枭说。地震后的第五天,魏枭得到噩耗: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在当地教书的表哥,为保护学生而光荣献出生命。
魏枭至今还珍藏着一个笔记本,这是表哥留给他唯一的礼物。抚摸着笔记本,魏枭痛不欲生。
周立来自什邡市蓥华镇一个矿工家庭。5月12日那天,周立因训练脚部受伤,做了手术。而当天下午四川省什邡市金河磷矿岳家山分矿遭到强震,父亲成为幸存3名矿工中的一个。父亲受石块撞击胸腔积血,被迅速送往成都军区医院急救。地震后的第三天,父子俩在病床上通了电话,那一刻,父亲一直声称家里一切都好,要周立在部队好好表现。
正值“奥运安保”的特殊时期,战士们每天都要训练到晚上10点以后。夜里回到宿舍,他们又要急忙打开电视机,收看家乡的赈灾画面,他们说:“看到救援场面,真恨不得自己马上到前线,帮助救人。”
家乡的灾情,让22名战士心痛不已。5月18日是支队“奥运安保”训练的第二阶段大比武。考虑到22名战士的心情,边防支队领导特批他们可以不参加。面对领导的这个决定,22名战士主动在支队门前列队高声请战:“灾难已经让我们更坚强,比武大赛我们绝不退缩,我们要比出优秀成绩,向灾难中的家乡汇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烈日之下,22名战士列队一遍又一遍地高喊誓言。他们的决心,打动了全支队的每一位官兵,最后支队领导流着泪水,点头同意他们参加这次大比武!
大比武日来到了,围绕反核化恐怖袭击、“三防”医学救援、速查排爆点等20多个比赛项目,22名来自重灾区的战士,在同众多强手的对赛中,表现超凡,均获得了全部比赛项目的“比武优秀奖”。
边防支队宣传科长乔俊杰说:“一样的战士,不一样的职责。虽然我们不能到四川灾区救援,但做好自己,永不放弃,一样是在报效祖国和人民!”
记者感言:在今天,“80后”的战士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王志多 魏雷 毕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