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右)与村主任交流羌文化。
四川新闻网北川1月1日讯(记者 吴柳锋)一个羌文化狂热分子、一个羌文化民间老艺人、一群汉化严重的老寨村民,在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传承羌文化之间找到了着力点,并擦出了幸福的火花。
文化“狂热分子”阿福
今天的北川曲山镇细雨飘、清风摇,在石椅山寨的广场上,一个身材不高,但很敦实的小伙子正打着节拍,领着140余个羌族姑娘翩翩起舞。他叫邓如福,石椅村的驻村干部,虽然来到石椅村已近两年,跟村民也已打成一片,但几乎所有村民都忘了他的真实名字,见面直呼“阿福”。
阿福07年从四川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茂县羌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羌文化的狂热分子。曾经在校园里就热衷研究羌族文化,但在图书馆搜罗个遍,仅仅找到5本羌文化有关的书籍。这个草根发烧友意识到危机感,顿时燃起了弘扬羌族文化的念头。随即,06年6月,在川师发起成立了羌站文化社,瞬间聚起了60多对羌族文化感兴趣的小团体。
“神秘,让羌族文化更显魅力。”但随着深入了解,才意识到保护羌族文化已迫在眉睫。“在30万左右的羌人中,会说羌语的不过4、5万人,而羌族更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羌文化,断裂甚至消失都有可能。
大学毕业,挥别羌文化同样浓郁的茂县,他报名“支农”,来到了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当起了驻村干部。并且如他所愿,分派到了北川关内青片乡,“这里几乎是北川羌文化的核心地带。”阿福说。
也正是在北川,他认识了民间艺人母广元——72岁的国家级羌文化传承人。
被震碎的“美丽云朵”
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那悠久的历史、神秘的文化,无疑是那片最绚烂的云朵。而5.12大地震,则让这片“云朵”成为碎片。
大地震对羌族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人口极少,又无文字记录,传承基本靠的口传身授。死去的人带走了很多无法再得的文化资源。最大的村寨——汶川萝卜寨被夷为平地;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县被摧毁。损毁的羌寨、碉楼、古陶器更是数不胜数。据介绍,地震时,北川羌族文化专家刚好集中在文化馆开年会,60余位专家无一幸存。
阿福坦陈,他也因此进入低潮期,甚至开始怀疑,羌文化可能会被逐渐淡忘,直至消失。
然而,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羌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率先开始了羌文化抢救行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
尽管如此,阿福认为,对于多数羌民而言,此时的精力和心思多在物质上去了,文化方面,很难提起兴趣了,刚刚恢复信心的阿福清醒地认识到了难点所在。
文化带动羌寨“起飞”
随着灾后重建进行,北川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打造特色羌文化旅游也是重中之重,石椅羌寨自然也在规划之列。
作为古老的羌寨之一,石椅羌寨离绵阳城区较近,事实证明,越接近汉区,本民族文化的属性失去的越多。这是民族文化保护者都面临的难题。
考虑到阿福熟悉羌文化,领导将他安排到石椅村担任驻村干部。同时,北川县开始对石椅羌寨统一实施风貌改造,据石椅村主任介绍,“仅是房屋风貌改造,政府就投入几百万。”敏锐的陈华全抓住了机遇,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召集5户老百姓合资成立石椅羌寨羌俗文化旅游公司,一年后,发展到8家合营。母广元和阿福顺利成为为石椅山寨打造软实力的不二人选。
从此,主持羌族仪式、培训羌族姑娘、讲解羌民俗成为了母广元的日常工作;激发村民学习羌文化兴趣、教人跳舞也成了阿福的业务爱好。在他们的努力下,旅游文化公司不断发展,占地几十亩,日接待量过千。仅一家农家乐接待收入,月收入就已过万。
尝到甜头,石椅村在不断壮大农家旅游的同时,也渐渐意识到羌文化的吸引力,原来基本不会的羌语也时不时出现在他们的口中。文化旅游公司的服务员杨荣兰告诉记者,阿福有时给他们讲讲羌民俗,母爷爷(母广元)还专门结合羌文化编了很多羌族歌曲,“闲着没事的时候,我们都会翻来学一下。”
保护羌文化,传承最关键。阿福乐于看到现在的变化,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推动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羌文化 纳努西鲁!
挂羌红、鸣炮4响、敬迎风美酒,酒歌响起:
嘿!远方啊,贵宾耶,欢迎你到羌寨来,请你哟,歇一歇,喝杯哟,甘甜的羌家酒,再把那个酒歌听一曲嘞!
西斯古!(干杯)
纳努西鲁!(吉祥如意)
......
当你步入石椅羌寨,几句简单的羌语、几番繁琐的仪式、一曲婉转的羌歌,包含了阿福等诸多草根的孜孜努力。或许,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还很漫长,但基层草根的努力已足以让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