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感恩网:传播感恩文化,传承大爱精神!
编者按
龙年的鞭炮声尚未停息,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喜庆节日气氛中时,不少人已经跟随着春天的脚步,外出打工、创业,开始了龙年的劳作。
展望新的一年,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心愿。搬进保障房,拥有新生命,小家庭开启新生活;老人不孤单,生意更红火,老少都有新前景;闯荡脚不停,积极再就业,有志者要做社会新力量。新年新愿喷薄而出,龙年新春续写人生新篇章。
我们深深祝福所有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的人,愿他们梦圆2012。
新年新生活
一个“完整”的家最温暖
人物:地震灾区再生育妇女华登芳
心愿:只想把孩子带大,看着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实习生石璐记者江芸涵
除夕夜,什邡市洛水镇洛城村村民华登芳和丈夫儿子,还有公公婆婆,一家五口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年饭,看着春晚。桌上还是和往年一样,香肠腊肉少不了,自己还炒了几个菜、炖了鱼,这么多下酒菜,丈夫何均华也免不了喝上几口小酒。一岁多的儿子小明泓长得乖巧机灵,笑眯眯地摆弄着手中的儿童玩具。“看到儿子长得这么健康,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华登芳微笑着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华登芳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她年仅18岁的女儿被淹没在了废墟之中。在再生育政策的关爱下,华登芳又怀孕了。可惜命运弄人,她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当时的肿瘤还小,越早手术对自己身体越有利,但为了腹中胎儿,华登芳毅然放弃了治疗。
2010年5月5日,华登芳在华西附二院诞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生产后的第二月她才去做了乳房包块切除手术。何均华也在家附近的化工厂找到了一份差事,每个月能挣将近2000元。“我现在就想多挣点钱,让儿子能够健康成长,也为她之后的治疗准备足够的经费。”
原来,在做完乳房包块切除手术后,肿瘤被诊断为恶性,并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为此她又进行了化疗,并切除了患病乳房。如今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成都复查一次。对这样的身体状况,华登芳笑笑说:“我不后悔。真的,因为有了儿子我们这个家才完整了,儿子给我们这个家带来了希望。”现在,夫妇俩一心只想把孩子带大,看着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过4个月,他们一家就能搬进120平方米的新房。能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华登芳说自己很感谢党,是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能再次拥有新的生命和希望。尽管自己学历不高,写的字也其貌不扬,她还是坚持在红纸上写上“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贴在墙上。
50平方米里的欢乐新春
人物:退休职工周世耀伍孝惠
心愿:孩子们常回家,新居人气更旺
□记者王爽
“欢迎欢迎,房子虽不大,但还是很不错哟!”大年初四中午,记者在达县七里沟“惠民苑”廉租房小区里,遇见散步的周世耀和老伴伍孝惠,听说记者要采访廉租房,老人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他们刚搬进的新居。
这个廉租房小区从2011年1月开始有了第一批住户,如今111户已全部入住。走进老两口位于B栋2楼4号的家,浓浓的腊味扑鼻而来,客厅的餐桌上还摆着腊肉、香肠、酥肉汤。“这些都是女儿给我们做的午饭。”伍孝惠乐呵呵地说,顺手往记者手里塞了一个大橙子。
老人的家很简朴,50平方米的房子紧凑地容纳了客厅、厨房、卫生间和两个卧室。客厅墙上挂着红红的灯笼式挂历,阳台上还晾着刚换洗的床单被套。“房子是可以直接入住的,连卫生间的陶瓷面盆这些都是之前装好了的,灯具也不用我们操心。”因为经济条件不太好,老两口没有定做窗帘,而是让女儿在推拉门玻璃上贴上了漂亮的窗纸,冬天的阳光透过窗纸上红红的郁金香图案,在客厅地板上投下漂亮的光影。
70岁的伍孝惠是企业退休职工,每月1300元收入,周世耀每月领低保。能搬进廉租房新居,老两口甚感欣慰。为了在新房子里过龙年春节,老两口专门在1月17日那天搬家。“我们是搬完就过年,肯定好哦!”周世耀逗趣地说。因为没有自己的房产,他们过去每年租房要花4000多元,“廉租房一年的租金只有1180元,负担轻了很多。”当记者问这里住起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清静,安全!”之前的住房环境都不好,不是挨着餐馆就是挨着歌舞厅,这个地处城郊的小区让老两口非常满意,找到了家的感觉。
快5点了,周世耀接到电话,高兴地告诉老伴:“儿子说要回家吃饭。”伍孝惠顿时乐了:“这新家就是要多聚集点人气,孩子们多回家看看才好啊。”
新年新力量
新监狱里的祥和春节
人物:川北监狱首批服刑人员
心愿:好好表现,争取再减一次刑,明年回家过春节
□田洪元记者尹勇
1月21日早,记者走进位于绵阳市的川北监狱新址,只见监狱过道灯柱上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浓郁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灾后恢复重建的川北新监狱去年11月启用,从老基地转过来的首批数百名服刑人员,将在这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此时,八监区里正在举行“迎新春”茶话会,监区长董小林向全体服刑人员宣读了省司法厅厅长李仲彬、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刘志诚分别写给服刑人员的两封信。向24名“三无”(无亲属会见、无包裹、无汇款)人员发放了监狱购买的慰问品。
服刑人员张应泉(化名)说:“昨天给家里人通了亲情电话,老婆叫我好好改造,早点回去团年。李厅长、刘局长的信我们都认真学习了。两位领导的话很朴实,充满真情。现在新监狱环境这么好,我没有理由不好好改造。”今年是张应泉在监狱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他已减过一次刑,谈起新年愿望,他说:“我要好好表现,争取再减一次刑,明年能回家过春节。”
除夕上午,三监区开展了乒乓、象棋、围棋比赛和猜谜、摸“福”等活动。到中午,配餐中心送来了魔芋鸭子、鲜藕烧鸡等丰富的节日餐。42岁的服刑人员严勇(化名)吃得很慢。因犯盗窃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严勇已是第三次入监。
因多次犯罪,家里人伤透了心,一直未来见他。民警多次给他姐姐做工作,姐姐终于答应春节后去看他。严勇说:“新监狱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打算好好学习一门技术,回去后开始新生活。”
三监区副监区长刘廷明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陪服刑人员过年了。在他看来,“都习惯了。”在新监狱过节,因为场地宽敞了,有专门的多功能厅、学习室、活动室,他陪着服刑人员看完了“春晚”。“保证春节期间监狱的安全稳定,让服刑人员过一个祥和的春节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新生代打工者的闯荡心
人物:中专毕业务工者王嘉辉
心愿:多出去走走,多见识见识,多学点东西
□记者刘淼淼
今年春节对于20岁的小伙子王嘉辉来说,有点“纠结”。因为今年一开春,他就要到新疆的阿克斯打工了,而他的父母对此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对”。
“爸妈当然也想我出去闯荡一下,但是家里开着餐馆,生意很忙,他们又希望我留下来帮忙打理生意。”王嘉辉说,虽然自己也矛盾着,但最终还是选择外出打工。“我还年轻,希望能多出去走走,多见识见识,多学点东西。”言谈之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王嘉辉是眉山仁寿县人,中专时读的数控专业,却没找到合适的职业,毕业后一直帮家里做事,这次打工将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说起即将开始的务工生涯,他乐观而自信。“我到新疆是做木工,听去那儿打过工的同乡说,那边环境好,工资也高。动作特别快的人一天能赚好几百呢!”据同一批去新疆的务工者说,一年至少能挣五六万。
这份薪酬固然让年轻的务工者们期待不已,但工作的辛苦程度也可想而知。据说,工地一天的活儿干下来,身体素质稍差一点的人都会扛不住。对此,王嘉辉表示早已有心理准备了,“不累哪能赚到钱呢?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出去吃苦锻炼。”除了赚钱,增长见识和学到更多本事同样吸引着他。“总在这么一个小地方待着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王嘉辉说,这不仅是他,也是许多90后新生代打工者共同的担忧。
春节期间,王嘉辉帮家里打点生意的同时,也在着手为出行做准备。他一面向那些到新疆打过工的同乡们请教各种注意事项,一面抽空看一些建筑方面的书籍。“多学点东西总会派上用场的。”
“今年十月这期工程就完了,到时我会回家来,再看看爸妈的意思。”说起未来的规划,小伙子踌躇满志,“先走一步看一步。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看多学,应该到哪儿都能赚到钱吧。”
新年新愿景
画廊女老板的若干“第一次”
人物:青年创业者、菲尔德艺术空间负责人张莉
心愿:龙年再多给员工发年终奖
□记者王欢
大年初七,按家乡的习俗年还没过完,张莉已赶到自己位于绵阳的画廊里,为新春后营业做准备了。“在家里呆不住呀,今年的新打算太多了!”
在亲友眼中,张莉一直是个想法很多的人。2009年底,研究生毕业后,喜欢绘画的她不顾家人反对,通过绵阳团市委争取到10万元的小额贷款,在当地创办了一家画廊——菲尔德艺术空间。
这次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艺术类创业,却很快走上了正轨。2011年,画廊开始盈利了。尽管每月盈利5万余元,却让张莉更有信心:“我原以为至少要挺过三年才会有利润。没想到大家物质生活改善了,对绘画类的艺术品需求不断增大,我的画廊很有发展前途。”
带着这份信心,在刚刚过去的兔年底,张莉和4个店员吃了一顿热闹的团圆饭。饭桌上,张莉给每个员工都发了3000元年终奖。“拿过年终奖,大家对我说谢谢,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比他们还兴奋,还高兴,这可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发年终奖啊!”张莉说,去年春节由于画廊没有盈利,大家过了一个紧巴巴的春节,“今年终于把遗憾补上了,这种满足感是没法形容的。”
实际上,在龙年新春佳节,张莉还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开上自己新买的小车回家过年,第一次给家人买了塞满整个后车厢的礼物,父亲第一次对她的创业给予赞赏……
过年期间,张莉的脑袋没闲着,一直谋划着怎么进一步提升画廊档次:“现在我的画廊主要还是供应家庭装饰画,在新的一年我打算多挖掘一些艺术性更强的原创作品,拓宽进入高级宾馆和会所的商路。”如果有精力,张莉还希望兴办一家绘画班,向当地喜欢绘画的孩子传授自己的绘画技艺……
谈起新年打算,张莉滔滔不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对员工的许诺:“龙年我们大家再一起努力,年底发更多年终奖!”
回家后的第一个春节不孤单
人物:孤寡老人刘绍华
心愿:希望借媒体表达自己的谢意
□记者刘星
成都晚霞石人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坐落在成都市石人南路100号大院。去年,该中心经过新一轮内外装饰后面貌一新,粉红色的一楼一底的建筑分外温馨。
大年初五,冬日暖阳笼罩,在这所成都市最早的社区养老点里,老人们在院内搭建的坝子里聊天,享受这份暖意。彩带、气球将中心装扮得热热闹闹,瓜子、花生、软糖,老人们尽情享用。“没想到自己的晚年还能在这么舒服的地方度过。我就希望能有更多的老人过来,多交点朋友。”孤寡老人刘绍华眯着眼睛感叹道。
72岁的刘绍华祖籍成都,原先独自在外漂泊,去年才落叶归根。他说:“这里现在是我的家,生活还不错。”谈起过往的日子,老人的思路时而清楚,时而模糊。从外地回成都后,刘绍华先是在火车站附近待了1个月,然后找到户口本所在的成都石人南路社区派出所。社区干部热情接待了他,“我们在公安局查了,他户口所在地是石人南路8号。但因为年代太久,查不出他子女情况,我们就帮助他申请了每月410元的低保,还住进了中心。”石人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卿燕介绍。
刘绍华来到中心后,虽已年过古稀,仍爱凑热闹。大伙打牌,他要参与,大伙看春节晚会,他要跟着吆喝鼓掌。“过年嘛!”他笑呵呵地说。
该中心自2006年成立后,已经走过近6个年头,是社区的“托老所”,老人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了50余人。中心站长雷芳秀说,中心收费950元/月,别的老人是儿女付费,而刘绍华的费用则是通过政府解决一部分,中心自行解决一部分。“衷心感谢政府,感谢中心,是他们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着落。”刘绍华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