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石桥古镇曾经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水陆码头,号称四川千里沱江上的四大古镇之一。那时,全国13大银行在此设立了分行,镇上有6大会馆、9大码头、100多家茶铺,也是过去简阳县的衙门所在地。
2012年元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二,四川简阳·石桥古镇民俗民间艺术节在石桥举行,做为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莲灯”表演重现江湖,成为了一大亮点。
据了解,“九莲灯”是石桥镇独有的传统表演技艺,堪称天府绝技,最初是屠户们为了驱灾避难而进行的表演。“九莲灯”主要表现杀生太多的一种赎罪,是石桥当地的民俗,但在石桥也已经有23年没有搞过“九莲灯”了。“九莲灯”以道教为中心,主要是向上苍祈求一种幸福和快乐。
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无数的石桥百姓都说“好多好多年都木有这么热闹过咯”,祝愿石桥明天更辉煌,更希望古镇同重出江湖的“九莲灯”一样,重塑辉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民间舞蹈 九莲灯
摘自《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详细情况》
分布区域 资阳市简阳石桥镇
历史渊源 产生于远古时期经唐宋丰富而延续至今
艺术特色与价值 民间祭祀活动,象征吉祥幸福、长命福寿
逢年过节普天同庆之时,在简阳石桥,各种“龙灯”、“车灯”、“狮灯”等表演队伍以其高难度的动作、精湛的表演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突然,一支奇特的表演队伍出现了:九个男子,头缠丝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脚蹬草鞋;他们额头上、前胸两乳及前腹左右、后背左右、两手臂上等九处各挂一盏点燃的油灯……这就是简阳石桥古镇独有的传统演技——“九莲灯”。
与“城隍出驾”有关
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期,天宇有十个太阳,大地被烤得赤地千里,万物难以聊生。后羿拉弓搭箭射掉九个太阳,天宇遂归风和日丽、冷暖交替,大地遂得四季轮回、万物滋生。虽说于宇十日令大地蒙难,但正是因为有此十日使天宇混沌而渐生万物,那九日于人类也有一定的贡献,人类感恩而“九九归一”,于是有了“九莲灯”这一民间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莲灯”逐渐与唐朝时的“城隍出驾”等祭祀性活动联系起来,并伴以“狮灯”、“腰鼓”、“彩船”等形式组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性表演队伍,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还与屠户有关
相传,石桥古镇上的屠户(杀猪宰羊的匠人)们,很在乎平时杀生太多、杀气太重,为了驱灾避难,他们便要在这天挂上“九莲灯”。所谓灯,是由民间的手工艺人特别制作的,状如莲花。具体做法是:由白铁皮包着一个能盛油的小壶(石桥人称“巴壁灯”),在壶的背面焊上一个小钩,状如鱼钩以便挂入人体,而在灯的正面伸出一根长约一寸的小嘴,这是用作插入灯芯点火用的。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九个身体强壮的屠户必须先净身(洗澡),然后赤裸着上半身,由带头的长者分别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后背、两臂和额头上挂上九盏特制的“莲花灯”。挂的时候,长者用手牵起挂灯人身外的一层皮,右手把“莲花灯”背面的小钩直接刺入人体挂在这层皮上。巧妙的是,在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被挂的人感不到疼痛;灯挂好发后,挂灯人的双手必须伸直,以便两枝龙头杖能够插在腰间;然后在挂灯人的额头上缠一条青纱(丝帕),戴上一副墨镜,腰上再缠一根青纱以防元气泄漏,脚上必须穿草鞋;最后在每盏灯里装重约0.05公斤重的菜油,整个活动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象征吉祥和福寿
表演时,九人成一路纵队,前八人每人用两根龙头木杖支撑双臂。龙头木杖涂红色,一端为半圆形,以便于撑腰为宜,另一端是彩色龙头,上挂彩色灯笼;最后一人双手高举五尺长的竹竿一根,竹竿上交叉固定几个竹块,竹竿顶端和竹块两端均挂彩色灯笼,共九个,名曰“坐督灯”。 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直到表演结束才熄灭。表演者在街上边走边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词多为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之类,伴锣鼓吹打。以“九莲灯”为表演主体的队伍行进在街中央,周围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鼓、抬花轿、扎彩船等,汇集成象征着吉祥幸福和长命福寿的彩游表演队伍,且歌且舞、浩浩荡荡地行进在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场面煞是壮观,引来观者如潮。整个表演为期一天左右。
“九莲灯”是伴随着“城隍出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难免不带一些迷信色彩。尽管如此,九莲灯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时曾有过历史的作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朵民间艺术鲜花。前几年,简阳市文化馆发掘、整理了这一民间艺术节,保留其精华,剔除了带迷信色彩的部分,使之更加符合观众的赏美情趣。为此,省文化厅曾为石桥“九莲灯”的新生和重演进行了录播,使这朵民间艺术的鲜花有了与全省广大群众见面的机会。
延伸阅读二:
失传的简阳“九莲灯”
来源:网络
简阳的民间文艺一直是非常的活跃,每逢年节,拥入市镇的各种“龙灯”、“车灯”、“狮灯”等表演队伍以其高难度的动作、精湛的表演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特别是简阳石桥古镇独有的传统表演技艺——“九莲灯”更是堪称天府一绝。
九莲灯”由远古清明的“城隍出驾”等祭祀性活动演化而成,并伴以“狮灯”、“腰鼓”、“彩船”等形式,组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性表演队伍。相传在解放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镇上的屠户(即人们常说杀猪的),由于平时杀生太多、杀气太重,为了驱灾避难,他们便要在这天挂上“九莲灯”。所谓灯,是由民间的手工艺人特别制做的,状如莲花。具体做法是:由白铁皮包着一个能盛油的小壶(石桥人称“巴壁灯”),在壶的背面焊着一个小钩,状如鱼钩以便挂入人体,而在灯的正面伸出一根长约一寸的小嘴,这是用作插入灯芯点火用的。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必须有九个身体较壮的屠户先净身(洗澡),以保持身体干净,然后赤裸着上半身,由带头的长者分别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后背、两臂和额头上挂上九盏特制的“莲花灯”。挂的时候,长者用左手牵起挂灯人上身外的一层皮,右手把“莲花灯”背面的小钩直接刺入人体挂在这层皮上,而巧妙的是,在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被挂的人感觉不到疼痛;灯挂好以后,挂灯人的双手必须伸直,以便两枝龙头杖能够插在腰间;然后在挂灯人的额头上缠一条青纱(丝帕),戴上一副墨镜,腰上再缠一根青纱以防元气外泄,脚上必须穿草鞋;最后在每盏灯里装满重约一两的菜油,整个准备活动就完成了。
祭祀活动开始。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以“九莲灯”为表演主体的队伍行进在路中央,而周围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豉、抬花轿、扎彩船等表演,场面煞是壮观。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彩游表演队伍行进在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观者如潮,而整个表演将要进行一天左右的时间
说话间,向我讲述这段历史的老者不禁黯然泪下……
解放后,封建迷信思想在人们的脑中已经不再根深蒂固。为了再现当年“九莲灯”表演的辉煌场景,一九八八年,在石桥镇农药厂的大力资助下,终于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这次表演“九莲灯”的主角,都不再是屠户,而是厂里临时凑齐的几个二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当记者提出想见见这几位表演者,请他们谈谈当时表演的感受,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人:有的外出打工去了,还有的已然故去。这更是增添了老人的悲伤感!
天府一绝——“九莲灯”,还能再现当年的辉煌吗?
记者再次来到石桥镇老龄协会,在场的老人众说纷纭。现在石桥镇的中年人,大多在小时看过“九莲灯”表演,都对“九莲灯”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因为这是石桥镇作为巴蜀古镇的历史见证。可是,想要再现当年“九莲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却是有着不尽的无奈:现在已经没有人有勇气去尝试挂灯;这项绝活已经失传,向记者讲述的老者也仅仅是“九莲灯”表演的组织者,而不是这项绝活的操作者。老者说,要凑齐九个人来表演其实已经很难很难了,若要再现当年的“九莲灯”彩游表演,伴以“狮灯”、“腰鼓”、“彩船”等形式上百人的队伍,经费问题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巴蜀古镇、天府一绝真的已绝?
延伸阅读三:
注入川剧元素“九莲灯”再展活力
文章来源:资阳日报
九莲灯是简阳市石桥镇独有的传统表演技艺,堪称天府绝技,最初是屠户们为了驱灾避难,而进行的表演。随着时代的演变,九莲灯已成为健身、娱乐的休闲艺术。
为了再现当年“九莲灯”表演的辉煌场面,上世纪80年代末,在石桥镇农药厂的大力资助下,举办了一次演出,表演“九莲灯”的主角不再是屠户,而是厂里临时凑齐的几个年青小伙子。此后,古老的石桥镇上,再难寻九莲灯表演的场景……
2006年,九莲灯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列为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年过去了,九莲灯将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大家见面——通过打造川剧经典剧目《九莲灯传奇》,助推文化、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让千年简州焕发出文化的青春和活力。
九莲灯盛行于唐代
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期,天宇有十个太阳,大地被烤得赤地千里,万物难以聊生。后羿拉弓搭箭射掉九个太阳,天宇遂归风和日丽、冷暖交替,大地遂得四季轮回、万物滋生。虽说天宇十日令大地蒙难,但正是因为有此十日使天宇混沌而渐生万物,那九日于人类也有一定的贡献,人类感恩而“九九归一”,于是有了“九莲灯”这一民间舞蹈。
据史书记载,九莲灯在唐代就已盛行。石桥镇上的屠户们由于平时杀生太多、杀气太重,为了驱灾避难,他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挂上“九莲灯”,希望借此祈求平安和幸福,表忏悔和虔诚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莲灯逐渐与清明时节的“城隍出驾”等祭祀性活动联系起来,并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鼓、抬花轿、扎彩船等形式,组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性表演队伍,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九个身体强壮的屠户必须先净身(洗澡),然后头缠丝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脚登草鞋;其额上、前胸两乳,前腹左右、后背左右、两手臂等九处各挂一盏特制的“莲花灯”。
表演时,九人成一路纵队,前八人每人用两根龙头木杖支撑双臂。龙头木杖涂红色,一端为半圆形,以便于撑腰为宜,另一端是彩色龙头,上挂彩色灯笼;最后一人双手高举五尺长的竹竿一根,竹竿上交叉固定几个竹块,竹竿顶端和竹块两端均挂彩色灯笼,共九个,名曰“坐督灯”。 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直到表演结束才熄灭。表演者在街上边走边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词多为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之类,伴锣鼓吹打,再加上九九八十一盏燃烧的灯,看上去极为壮观。
九莲灯演变的过程
简阳市艺术团一直在致力研究九莲灯文化。该团前身是简阳县川剧团,从事演艺事业60年,拥有演唱、演奏、作曲、编剧、司鼓、舞美等专业职称人员60多人,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据团长周继详介绍,九莲灯从最初的民间祭祀表演,发展到今天的休闲艺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九莲灯原本是无音乐的,最初为屠户还愿表演时由心中对动物起敬畏之情的简易节奏,因潜意识而兴。后来逐渐演变为与劳动人民打夯时喊的口号相结合的号子。以脚步撞击地面发出沉重的声音为主,偶尔辅之以敲打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以锣、鼓、唢呐为乐器的音乐。到了近代,因与健身、娱乐相适应,贴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音乐演变为以节奏为主,辅之以现代音乐的形式。
九莲灯的舞蹈形式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在各个时代均富有不同的意义。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九莲灯由简单的行进步伐,演变为富有特殊含义的特有舞蹈步伐。现在的九莲灯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有极大的变化,即在行进中带有多种舞蹈形式,通过步伐和阵法的演变而表达和谐、平安之意。
九莲灯的九九八十一盏灯原本是挂在赤裸的上身,后取消油灯,油粘贴式莲灯代替。到了近代则由干电池连接电灯而成。到了现在,因为九莲灯已演变为健身、娱乐的休闲艺术,灯则移至头部,取莲花状,成为灯帽。
以川剧形式助推文化传承
石桥镇的中老年人,大多在小时看过九莲灯表演,对九莲灯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因为这是石桥镇作为巴蜀古镇的历史见证。可是,当年“九莲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却再难以寻觅。
天府绝技九莲灯,还能再现当年的辉煌吗?
2006年,九莲灯被列入资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简阳市委、市政府把打造九莲灯这张特色名片提上工作日程。简阳市艺术团承担了这一重任。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结合我们艺术团在川剧表演方面的优势,我们决定以九莲灯为素材,用川剧形式表演,打造经典剧目《九莲灯传奇》。”周继详说,川剧作为四大剧种之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川剧形式打造九莲灯,有其独特性、新颜性,价值、作用、前景和效益不可低估。
《九莲灯传奇》项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支持。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崔光丽,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会员、川剧理论研究所秘书长彭朝溢都是从简阳市艺术团走出去的艺术家。听说要排练《九莲灯传奇》,他们主动要求担当角色。简阳市作协副.主席陈水章担任《九莲灯传奇》编剧,“我是土生土长的简阳人,小时候就曾目睹过九莲灯的壮观场面。此次能参与这个项目,为传承简阳文化尽一份力,非常荣幸。”
现在,《九莲灯传奇》剧本已初步完成,但要想让《九莲灯传奇》项目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