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节,北川(微博)居民搬入新县城。在当时,县城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年后,在龙年大年初一,我们走进北川新县城,到处挂着火红的灯笼,家家阳台上系着火红羌红,挂钩上挂满了腊肉、香肠,新县城透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居民正一步一步融入新生活中。
甘家顺:
我想重新开一家磨面作坊
甘家顺今年56岁,地震前,他在北川老县城茅坝社区开了十多年的磨面坊,生意还不错。地震后,小女儿受伤,家里也变得一无所有。这个汉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虽然现在只能四处打点零工以补贴家用,但他并未丧失信心。
大年初一上午,记者走进尔玛小区甘家顺的新家。家里很简朴,但布置得很温馨。阳台栏杆上挂的一排腊肉很扯眼。“去年刚搬进来时,家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去年慢慢添了一些。”
“日子虽然还有些紧巴,总的来说,还是比过去好多了。”甘家顺欣慰地说,地震后,大儿子考上了北川一家事业单位,儿媳妇在北川中医院上班。去年喜事不断,小儿子考进了乐山(微博)的一家单位,小女儿腿伤也恢复得不错。现在全家七口人有三个人上班,甘家顺平时有空就出去打点零工。
“我今年最大的心愿是,重新干起老本行。”搬进新县城后,甘家顺一直观察着新县城的商机,他发现,新县城还没有一家磨面的铺子。“这肯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说到这里,甘家顺有些兴奋,尽管真要开这个铺子还需要克服不小的困难。
王代淑:
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今年33岁的王代淑是北川新县城的拆迁户。正月初一一大早,王代淑和婶婶约好,一起来到巴拿恰商业街。现在的她挺着个大肚子,这意味着,今年这个家庭将添一个“龙宝宝”,一家人的生活将会因为小生命的出生而变得更加美满。
“今年春节好热闹呀!”看着人流如织的巴拿恰商业街,王代淑忍不住感慨起来:“去年刚搬进新县城时,啥都不方便。一年过去了,菜市场建起来了,楼下的商铺也开张了,公交车也跑起来了……”王代淑细数着北川新县城的点滴变化。
搬进新县城后,洗脚上岸从农民到市民,生活方式改变了,这考验着王代淑和她的邻居们。“以前生活开销主要是电费,现在多了水费、气费、物管费。”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王代淑的观念也在转变。“新县城修得这么漂亮,大家的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和大城市比起来,这4毛钱一平方米的物管费很值。”
最令王代淑充满期待的是,今年,家里面要添一个“龙宝宝”。但她也还记挂着自己的就业问题。“我们以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技能,希望政府能够多培训一下我们,北川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培训后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王代淑说。
杨仕云:
希望更多外地客人来北川
初一早上九点,杨仕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自己的商铺——羌乡特产专卖店。
“龙年第一天,很有盼头哟。”杨仕云充满期待,他说自己应该是今天商业街开门最早的。杨仕云估摸着,今天北川新县城的游客肯定很多。
杨仕云忙碌着吩咐店里的4个员工打扫了卫生,货架上摆足了琳琅满目的羌族特产:北川牦牛肉、茶叶、苞谷酒、木耳……
去年上半年,杨仕云租下了这面积近100平方米的铺子,年租金6万。“价格挺合适的,巴拿恰的人气逐渐旺起来了,生意会越做越好。”杨仕云说,他在绵阳市区还经营了一家服装店,但在北川,做羌族特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将近十点,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开始涌向商业街,外地游客也陆陆续续赶了过来。“做生意还得看天给不给面子哟。”杨仕云打趣了一句,“不过,龙年的人气能胜过不好的天气!”
杨仕云在店铺外面摆了个火盆。“是有点冷,点个火盆,游客一看就暖和了,说不定就进店了。”杨仕云希望生意就像这火盆一样,“红红火火”。十点钟,情况如杨仕云预料的一样,来店里选购年货的客人开始 “牵起线线”,不少游客坐在了火盆旁,边烤火边打望柜台里的货品。
“为什么想到来新县城做生意?”
“新县城这么漂亮,影响力这么大,来耍的人肯定很多,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呀。”杨仕云说,要是旅游团多了,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杨仕云招的员工都是新县城居民,“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另一方面,他们家在新县城,会更稳定。”杨仕云指着正在捶糍粑的员工老陈说:“他今年46岁,是原黄土镇常乐村人,儿子也在商业街打工,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这家人的日子还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