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感恩网:传播感恩文化,传承大爱精神!
中新社平武1月23日电 题:四川平武羌乡:火塘前话重建 篝火旁跳沙朗
中新社记者 刘小青 邹辉
“清悠悠的咂酒嘞,依呀哟赫……”23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四川平武唯一一个羌族山寨牛飞村披上盛装。国家主席胡锦涛曾经到过这里,在村民赵林的家中品尝羌山独特的玉米酒。如今三年过去了,这里一年一个变化,水泥路面通到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村民赵林家的吊锅支起来了,灶塘下燃着火红的柴火,家人围坐在一起,脸上流露出微笑。出生未满周岁的双胞胎孩子,不时还发出“嘻嘻”的笑声。灾后这几年,赵林家发生了太多的变化,500平米的酒厂建起了,2011年3月出生的双胞胎孩子也在慢慢长大。
环顾赵家的堂屋,有一样东西格外醒目,那是夫妻俩与胡锦涛的合影。“2008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到牛飞村时,还喝过我酿的玉米酒。”赵林告诉记者,2008年12月27日,胡锦涛到牛飞村了解受灾群众住房重建以及安全过冬情况时,曾走进赵林家了解情况,还品尝了赵林新酿的苞谷酒。
赵林说,他做烤酒已有近20年,是家中父辈传给他的手艺,夫妻俩在村里开了一间酿酒作坊。“5•12”地震中,家里的一套房屋和近160平米的酒作坊被毁了,在平通中学读书的女儿不幸遇难,儿子受了伤。妻子马俊蓉说:“我想总得找点事情做,才不会老是去想女儿。所以就决定把这个作坊重新开起来。”2008年10月,赵林家领到了建房补助款,又从银行贷款,加固住房,重建酒坊。
“我的酒厂建好了,产量也上来了。”赵林说。仅2011年,赵林的作坊内就生产出10余吨纯玉米酒。“现在我最头痛的就是,产量上来了,销路却不是很好。”赵林告诉记者。
虽然当前的销路存在一些问题,但赵林对后期的发展还是信心百倍。“下一步准备对纯玉米酒进行包装,如果政府能给一点扶持,那就更好了。”赵林说。
羊角花儿开,风从羌山来。走上牛飞村的水泥路面,山寨里的小洋楼前都装饰一新。村民张翠和爱人冯正平与身有残疾的父母正围在火塘边拉家常。“我们这么大岁数了,没法帮助你们还添麻烦。”老人“埋怨”儿子儿媳又把他们接到新房来。
张翠在地震时砸伤了脚,到现在走起路来还一跛一跛的,而爱人的父母又是残疾人。两位老人曾在她家的新房里住过一段时间,但一直不习惯新的生活方式,最后还是选择回山沟里的土屋。“儿媳妇每天都要把饭做好了给我们送来,一个来回就要一个小时,我们真的不忍心啊!”老人说。老人认为张翠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媳妇。“儿子要外出打工还贷款,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的”。
在牛飞村的村头,记者见到已70岁的老人江连林,新修的两层小楼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真的太感谢政府,没有河北的援建,就没有现在的走马羌寨。”江连林老人说,他家以前只有几间土屋,“5·12”地震将原来的老屋震成一片废墟。灾后重建开始后,国家根据有关政策对他家进行了补助,自己也掏了一部分钱修建了新房。
困难是暂时的,江连林告诉记者,他的老伴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儿子和儿媳现在只能在就近的地方打工。下一步等孙女长大点后,儿子和儿媳就可以出去挣钱了。“现在我们村已开始打造特色山寨,儿子是学厨师的,可以用手艺挣钱,儿媳妇也可以到村里的羌绣园里寻找一份工作。”江连林说。
临近中午,羌绣园的篝火点燃了,羌乡儿女围在篝火前跳起了“沙朗”。当记者走进这个带有羌乡特色的绣园时,好客的绣娘给客人们披上了羌红。“羌绣是我们羌族的特色,也是我们来传承”,腼腆的绣园老板沈燕艳告诉记者,地震前她在北京开了一个家政公司,几年下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地震后她放弃了大城市的打拼,回到生她养她的羌乡做起羌绣产业。“现在,我准备利用打造旅游产业的契机,在传承好羌绣产业的同时,与旅游业进行挂钩。”沈燕艳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造,沈燕艳的羌绣园已显雏形。新修的小木屋散发着幽香,错落有致地分散在羌山之间。祝酒歌唱起来,羌山的腊肉端上桌,客人们在新年的第一天,品尝着羌山特色的美味。
随着山风的轻抚,渺渺炊烟与背后的羌山形成一幅水墨画。孩子站在村口放起了鞭炮,游玩的客人按响了喇叭。新的一年来了,新的生活又将从这里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