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四川网1月4日电 (廖时权 石小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只是经济上的扶助,它会贯穿人的一生,让年轻人懂得自立自强、懂得珍惜和责任,懂得感恩和回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助学贷款让贫困生率先与社会接轨,直面人生的酸甜苦辣,有必要因势力导,提前上好诚信、感恩‘两堂课’” 。日前,四川省宜宾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四川省宜宾县财政、教育、信用联社齐抓共管,开通贫困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绿色通道”。2011年,全县已发放940万元信用助学贷款,为1734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贷款人数和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例。
早在2011年6月中旬,宜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县信用联社就联合召开2011年生源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会,培训各乡镇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乡镇信用社经办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印发了3000份《宜宾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资料》。为方便学生,该县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办理流程,特别是续贷无需再申请。为方便广大学子和家长,减少往返县城的开支,该县创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法,贷款申请下放到乡镇中心学校审核,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把关,乡镇信用社发放贷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发放通知及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各高、职中、中心学校并对学生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上好人生“两堂课”。
“助学贷款为贫困生扫清了求学道路上的障碍,我要刻苦学习,懂得感恩,诚实守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这是一个名叫田嘉敏的女生写的《助学贷款,助我成长》文章中的一段话。据四川省宜宾县农村信用联社郑执强介绍,田嘉敏是该县高场镇的一名贫困生,2010年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这是她第二次贷款,已贷款1.2万元。
宜宾县信用联社副主任何德斌说:“对寒门学子‘雪中送炭’,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贷款无需担保,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无需支付利息, 4年最高可获得2.4万元贷款,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
为了建立助学贷款长效机制,该县还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并通过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对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建设有助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良性循环的社会诚信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