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南方网报道,青岛白沙湾片区保障房因为位置偏僻、缺乏配套设施而遇冷,全国最大保障房社区成了一座空城。(人民网
顾名思义,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也就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可以说是政府和社会送给中低收入群体的礼物,更是一项暖民心的工程。
而看到报道的这种情形,一下就让人下意识地联想到贫民窟。在报道中看到了公共服务极度的缺位;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在位置的选择上的偏僻,交通便利程度相对不高;更有胜者,施工方为了能节约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偷工减料……这样的结果让本应温暖人心的暖心房唱起了空城计。一方面需要的群体一房难求,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又长期闲置。
作为政府民心工程的保障性住房如何能更好的保障需求的人群?
首先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周边的环境。地方政府为了考虑建设的成本、政府投入和收益问题在住房建设区域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修建同时要考虑周边的配套设施、解决交通出行问题,不能让房子立在荒草丛生的地里。
其次要加强对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管。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督查、考核问责机制,采用专家论证、部门会审、项目公示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质量。
最后加强宣传和管理,确保租售分配合。通过强化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与后续监管,不仅可以在政府门户网站、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单位网站对棚户区改造信息进行公开,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贯彻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监督检查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和物业管理情况。改善配套管理设施缺位的现状,让房子不仅有人住,还要有人管。
让保障性住房真正起到保障特定人群的作用,成为温暖人心的暖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