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庆之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完成,按照改革方案,车补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多档。虽然北京市的改革方案还没出台,但不少公务员看到国家机关的方案,还是引发了热议,如果按照这个模式,领导补更多会不会让基层不平衡?不同部门用车不一样如果补贴一样会不会不合理?这个额度的车补够用吗?(凤凰资讯)
消息一出,引来各方咂舌不止。有网友说如此车改,不如不改。也有网友觉得不能因为个别的特殊情况而否定整个公车改革,整体来讲公车改革对降低政府“三公”经费是有明显效果的。还有自称是机关工作人员的网友说道,每月500元的车补,完全不够自己下乡工作业务的开展,这样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
诚然,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公车私用现象忿忿不平。无论纪检监察部门如何下大力整治,可是“车轮下的腐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显然,“新政”推行以来,公车使用频率大幅降低。
因此,笔者认为,“车补改革”是一项好政策,应当受到舆论的高度肯定,“车补改革”还需“因地而异”,但是如果将车补当做公车私用的另一种手段,未免是亵渎了公车改革的深层含义。要知道公车改革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需建立制度保障,只有让其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才最终能不辜负广大民众。
不可否认,任何一项改革,从构想,实施到出成效,都要经历诸多坎坷,公车改革也是如此。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出台至今,公车改革已经摸索了20年。改革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今,中央和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辆封存和补贴发放,彰显中央带头改革、以上率下的决心,为地方改革树立了好榜样。80万辆公务用车要真正被彻底去掉“公”字,2015年就是关键年。无论改革会触及多少人的神经末梢,让多少人不愉快,我们都要有勇气和魄力全力推进这项改革。否则,车改将在轰轰烈烈中开场,在鸦雀无声中收场,这是谁都不愿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