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各层面对如何选拔出能切实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好干部的关注不断升温,加促组织、人事部门对选拔任用干部机制的创新性探索力度增大,其中不乏推动体制完善的有效尝试。
选拔干部,特别是选拔领导干部,选的好不好合不合适,对一个区域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传统的面试选拔方式中存在考官是评判考生唯一决策者的弊端,选拔过程受考官个体因素的影响过大。而在干部选拔面试中介入新的群体,由来自基层的社会观察员对面试各项目进行全程监督,从基层视角对干部能力进行审视,能有效避免面试走入评判指标、标准、方法“一言堂”的误区,且有助于考官提升深层次透视干部的能力。多视角的审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任干部与工作要求的匹配度,是对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这一选拔根本目的的深入贯彻,同时也体现了在干部选任工作上的民主、公开和透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不仅考察考生的答题内容,还观察考生在互动讨论中的影响力,这对考官而言同样是一次考试。不只是湖南,很多地方都认识到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在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纷纷尝试探索和试点引入,让考生在互动讨论中展示个性特征,帮助考官多角度考察干部的综合素质,真正把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目标。
目前,全国各地深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力度还在加大:引入群众考官、大评委制 1名考生对17个考官、直播面试情况、市民可申请旁听面试等举措,不仅彰显了在干部选任工作上的努力,也显示了今后“多轨”选任干部的大趋势。而如何实现“多轨”选任见实效,创新必不可少。当然,我们在为选任体制创新的进展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创新不是根本目的,它只是实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不能盲目把创新当做干部选任工作出成效的唯一途径,而忽略了对其本质的把握,否则只会得不偿失。希望通过正确把握尺度,坚持创新尝试与立足实效的有机结合,实现干部的选任方式的递进式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