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北川11月23日电(记者 齐湘辉)11月,初冬的北川。美丽的安昌河蜿蜒东流,相距仅23公里,两座城隔河相对,一座是地震中成为废墟的老县城,一座是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新城区。两两相望,让人感慨不已。
这座美丽的新城,全由山东省在3年时间援建而成。阳光下,大片的绿化带、宽阔通达的道路、棕黄白色相间的羌风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
3年来,山东省在这片土地上的投入超百亿,建设人员超过3万,但是如今的北川,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山东”的痕迹。山东的援建者说,我们要留下一个纯粹的北川,不需要北川的干部群众、父老乡亲有半点的感恩图报。
但这份感恩和情谊,早已溶入北川人的血脉里。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哪个北川人没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哀痛?然而他们将这份哀痛长埋在心底、长埋在用铁门锁起的北川老城,带着对“生”的感恩之情,继续着新的生活。
行走在新北川,记者看到:街头骑着自行车、追逐嬉戏的儿童;巴拿恰店铺里,忙着为客人介绍商品的店主;图书馆里,靠着书架,坐在轮椅上静静阅读的白衣少女;文化宫里,一针一线认真刺绣的羌族绣娘……
在河畔绿树下,记者遇见了三个聊天晒太阳的老太太。同行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曹照琴也是四川人,见到她们,便自然而然地用四川话拉起了家常:
“三位老人家多大岁数了?”
“我80岁了,这两位一个87岁,一个82岁。”其中一位老太太笑眯眯地回答。
“日子怎么样啊?”
“家里分了两套房,政府每月还给900块生活费!”
“够不够用啊?”
“很够用!”老太太们连连点头,其中一位喃喃道:“我们等到了!”
阳光下,老人笑脸如鲜花般绽放。
在北川最繁华的“巴拿恰”商业街,行人到了街尾的北川寺格堂药店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药店的门口立着块大红的牌子,上面是店主刘胜燕亲笔写的一首诗:“沂蒙山的小调环绕着我,趵突泉的水滋润着我,泰山石的坚韧激励着我,孔子学院的书声感染着我。无数双手轻托着我,我的身上流淌着齐鲁兄妹的血。我确信,我又活过来了,我是北川!”
诗的落款是“青立则”,谐音“亲历者”。她说,她要记住那场灾难,也要记住全国人民对北川的恩情。
这场灾难对于大多数北川人来说,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他们难以忘记,陪他们一起走过那段最痛苦、最艰难日子的全国人民、党和政府。
擂鼓镇吉娜羌寨村民王孝万,地震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甚至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毁掉了。他曾经痛不欲生,几次想到了死。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党和政府帮他建起了新房、干部搭线为他成了新家,夫妻俩开起了菜馆有了新生路。
现在,新建的吉娜羌寨山水环绕,鸟语花香。“吉娜”是羌语中“美丽女神”的意思。王孝万说,现在的吉娜羌寨真像神仙居住的地方,刚搬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他常常会敲敲羌寨的砖墙,踩踩屋里雪白的地板砖,让那咚咚的回声告诉他,这一切是真的。
王孝万由衷地说:“全靠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灾后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