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救灾现场子弟兵全力以赴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5·12”的天崩地裂恍如昨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原地起跳、跨越发展、科学重生。从悲壮走向豪迈,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历史再一次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三周年纪行”专栏,共同见证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见证全国军民的大爱如山、自强不息。
——编 者
“世界上只有回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
有如此人生感悟的,是一个名叫王兰的川妹子。
王兰在3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颈椎被砸伤,导致高位截瘫,有两年多的时间一直躺在床上,连手指头都动弹不得。那时,她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甚至都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
如今,当记者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见到她的时候,王兰已经能够自己依靠上肢力量慢慢坐起来,能够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了。
“解放军好有爱心!”王兰热情地和在中心帮建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主任张安仁等专家打过招呼后,感慨地对记者说。
2008年5月,参与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空军部队官兵将王兰从彭州龙门山镇九峰村的废墟中救了出来。2010年7月,她被送到由军队援建的八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里的解放军医疗专家不仅治愈了王兰因长期卧床引发的严重褥疮,而且使用各种先进的器械和手段让她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兴奋、感激之余,王兰戴着肢具,用不甚灵活的手指使用手机注册登录微博,记录下自己重燃生活希望的点点滴滴:
“今天我很高兴。在第21次水疗过程中,我用上肢力量靠在水车两边,我可以慢慢坐起来了。”(2011年2月18日)
“我能够自己拧毛巾了!知道吗?这一个平凡的动作对我而言是莫大的欣喜,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废人!我依靠自己也能做许多的事!”(2011年3月17日)
“我可以自己在病床上翻身了,是我自己翻的。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终于实现了。”(2011年3月28日)
……
给了王兰新生活新希望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是以解放军四总部名义援建的,由成都军区具体组织实施。中心总投资3亿元,占地185亩,设康复床位500张,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从2009年6月动工到2010年5月竣工,被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赞誉为“规划一流、设计一流、质量一流、设备一流”。中心能为伤残人员进行检查、评价、理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康复、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并为他们选择、装配最适合自己的假肢装具,从而恢复肢体功能,走向新的人生。
军队援建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处处体现着服务人民的本色。成都军区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联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陈文平说,从一开始施工,部队有关部门就时时注意为民、便民、利民。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周围使用自备井的居民打新井,以免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下降影响他们的生活。
八一康复中心是一项名副其实的“交钥匙”工程。从门诊、病房到各种作业室、训练室,从核磁共振、高档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到电子内窥镜、腹腔镜等各种先进设备,从手术器械、办公电脑、家具到医疗被褥甚至食堂里的牙签盒等大小物件,部队都给配齐了,真正做到了打开门就能投入使用。
不仅仅是交了钥匙就完事。成都军区总医院还专门抽调了30多名医护人员到八一康复中心帮带,从学科规划到制度创立,从流程设计到信息化建设,从手术诊治到设备操作,中心的各项建设无不凝聚着军队医护人员的心血与真情。张鸣山、李晋、胡娟、张勤、汪庆华、罗绯等6位专家组成员,每天早晚奔波于成都市区到温江区一个小时车程的路上,在中心投入使用之初几乎没有过过一个节假日,给八一康复中心带去了丰富的医疗管理、临床实践、学科建设、医药规范、应用培训、科研发展等方面的经验,逐步打开了局面。
解放军的爱心,让王兰变得开朗起来,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原本她以为自己要一辈子住在医院里,现在她的理想是以后回到老家开一个超市,不给国家和社会添负担。”护士杨梅几乎每天都陪着王兰聊天,现在她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还悄悄对记者说,现在胖太多了,一定得减肥喽。”
在八一康复中心里看到希望的,还有47岁的四川绵竹人牛关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作为志愿者去救助他人,不慎在震后第9天摔伤头部,不仅肢体无法动作,连智力也受到了影响。去年7月来到八一康复中心时,他只能躺在病床上,依靠插胃管进食,情绪也很不好,谁想靠近或是触碰他都会向其吐口水。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专家的心理引导、肌肉按摩、辅助治疗下,几个月之后,牛关生又能坐起身来了!现在,他每天已经可以手扶着横杆行走几个来回。“他能有今天的进步,我心里特高兴。这些都要感谢解放军,感谢国家!”牛关生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妈妈郑传慧站在一旁,说到动情处,不禁泪眼婆娑。
一年的试运行期即将结束,八一康复中心现在已开始大规模接收汶川地震重伤员,近期约200名伤员陆续来到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而成都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想得更多、更远。中心检验科主任胡娟指着她牵头研发的单兵移动式PUCT(床旁即时检验)设备说,有了这样一个能够完成140多项检验、15分钟内出结果、功能相当于两个大型化验室的背囊,我们就可以走进康复伤员的家里去做检验,省得行动不便的患者大老远地跑到中心来。中心信息科主任罗绯还透露,他们正在研发远程会诊系统,很快就能通过互联网使伤残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在自己家里接受全面、细致、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李东航 宋 轩 银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