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ttp://www.newssc.org 】 【 2011-04-27 10:15 】【来源: 四川日报 】 |
纪行 “终于回来了!”“快半年了,江油肯定又不一样了!”“一直想着回来,今天终于如愿了啊!” …… 4月17日,作为“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邀请的河南恩人代表,坐上了回“第二故乡”江油的汽车,兴奋地讨论起江油来。满怀期待和牵挂,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重温曾经的火热岁月。一路行来,恩人们用眼睛去观察,震后三年灾区发生的巨变;用心灵去感受,面对灾难时川人骨子里的倔强和不屈。 格桑花忆起的峥嵘岁月 时间:4月17日 地点:涪江岸边 援建期间,河南省水利厅白龟山水库管理局总工程师田庆贺是江油豫江大堤工程的总工程师。已临近退休的他,把豫江大堤工程视作自己的“封山之作”,倾尽心力。2010年10月援建项目结束,田庆贺人回到河南,心却留在江油,再回四川的心愿已默默念叨了好久。 4月17日,盆地迎来了绚烂的阳光,照应河南恩人再次回川的心情——愉悦和激动。“不知道现在豫江大堤怎么样了,日常管理还顺不顺利……”走出双流机场,见到前来迎接的江油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田庆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询问起来。 “现在的豫江大堤已经成了老百姓娱乐休闲的首选了,大家都称赞巴适得很。涪江河道整个治理工程也将在今年9月底全部竣工。”听着介绍,田庆贺频频点头。 中午12点到江油,田庆贺便迫不及待地赶到豫江大堤。豫江大堤既是防洪工程,又是江油市的生态景观工程。宽敞的堤坝上,大堤上满是休闲游乐的群众,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眼前的一切让田庆贺欣喜不已。 “大堤上栽有格桑花,我在河南的家里也种上了格桑花。看着家里的格桑花,我就好像看见了大堤。”漫步在堤坝上,田庆贺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堤坝上种植格桑花是自己的意见:“格桑花本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就像灾区的老百姓,面对灾难决不屈服。” |
援建时认来的乖乖“女儿”
时间:4月18日
地点:二郎庙镇
二郎庙镇,对河南省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翁建春来说意义非凡。这里不仅是其曾经挂职锻炼的地方,还有他的“第二个女儿”——小周洋。
援建期间,翁建春在镇上挂职党委副书记,而主动来川的妻子徐秀芝在二郎庙镇明镜中学支教。通过学生们写的自传,徐秀芝注意到父母离异、跟外婆一起依靠低保度日的学生周洋。平日里,周洋明显不合身的衣服和忧郁的眼神,令徐秀芝心酸不已。夫妻俩决心帮助周洋。
援建的两年里,翁建春和妻子曾多次到离镇上20多公里的山村去看望周洋和她外婆,为她们送去生活费,给周洋买去新的文具和衣服。每逢周末还接周洋到家里吃饭、住宿,补习功课。
“翁叔叔!”再次见到翁建春,小周洋的兴奋和开心溢于言表。她有些害羞地拿出最近的成绩单,向叔叔“汇报”成绩。“马上要中考了,压力大不大?生活费还够不够?外婆身体还好吧?……”“学习很好,家里也很好,叔叔别担心……”“父女”俩依偎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对话让人感动不已。
翁建春说,他的女儿如今在西南科技大学读书,父母的援建经历让女儿对巴山蜀水情有独钟,高考时专门选择了四川省内的大学。“我和妻子回到了河南,以后就让女儿帮助周洋。河南江油永远是一家人!”
“回家”留下的真诚祝愿
时间:4月19日
地点:枫顺乡
“秦书记回来了。”听到汽车声,60岁的邱德良牵着老伴快步走到院子外,将恩人迎接进新家。 邱德良和老伴居住在枫顺乡清花村,旧房在地震中损毁,老两口在政府支持下重建了新家。“老早就盼望你们回来了。”邱德良给每位客人倒上家里最好的茶,感叹道:“多亏了你们河南援建,我们才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枫顺乡地处深山,“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到枫顺乡挂职的秦旭晨这样评价小镇:距离江油市区最远,有118公里;在江油人口最少,只有5个村,2568人;幅员面积在江油最大,有96平方公里;受灾最重,全乡有80%的房屋倒塌。
“原来的蓄水池大多被损毁,只能到河道里挑水,我们年纪大了,挑水也困难啊。”说起以往“喝水难”的问题,邱德良感慨不已。河南援建,全乡镇建引水池、蓄水池共200余口,场镇铺设引水主管道4000米,分支管道10000米,全镇811户人家通了自来水。紧接着,通往每一个村子的公路“硬化”完工。去年10月,枫顺乡满山的枫叶更吸引了不少自驾游的旅客,偏远的小镇一时成为旅游的热点。
“邱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枫顺是美景不怕路程远,以后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拉着邱德良的手,秦旭晨说。
恩人语录
河南省水利厅白龟山水库管理局总工程师田庆贺:
这次我回到了第二故乡——江油。当我漫步在坚固的大堤上,看到堤岸一座高楼拔地而起,滨江湿地园内,年轻人们翩翩起舞,孩子们嬉戏玩耍,老年人们休闲聊天,音乐爱好者放声高歌,一张张笑脸上写满了幸福、安逸和满足时,我觉得是对我们河南援建者最大的褒奖。
河南省温县干部秦旭晨:
援建两年,情深意切,现在重返灾区,是走亲戚的感觉,是会亲人的感觉,与乡干部老百姓交谈,有道不完的话,说不尽的话题。话项目运行,话经济发展,话友情无边……对口援建,从项目上讲已经结束,但从感情上讲仅是刚刚开始。
河南省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翁建春:
老街的改造、提灌站、索桥、感激的话语、孩子们快乐的笑声……看到他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我感动欣慰。两年多的付出是值得的。豫川人民的友谊将永远延续下去。
记者手记
见证一段豫江情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三位援建代表平日事务繁忙,但他们重回江油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田庆贺和翁建春在河南省的平顶山和驻马店工作,离郑州机场路程较远,两人怕误了第二天一早的飞机,头天晚上便赶到郑州,田庆贺更是直接住进了机场的宾馆。
再度入川,匆匆三日,他们有太多想看的东西,有太多想见的人,有太多想说的话。
年届六旬的田庆贺是江油豫江大堤的总工程师,甫抵江油,他顾不上休息便立即赶到豫江大堤。秦旭晨和翁建春是江油两个乡镇的挂职干部,乡镇灾后重建工程的情况,百姓生活状况也让他们牵挂不已。
江油人对援建代表的热情也出乎我的意料。翁建春和秦旭晨走在乡间,常有老乡围拢过来热情地打招呼,或是拉住不放要请到家里饮茶喝酒。三人原来援建时的同事朋友,闻知他们返川的消息,邀约不断,以至“档期”满得排不下。
两年多的援建经历,让三位援建代表身上打上了鲜明的江油烙印。秦旭晨和当地老乡交流,用的是不太流利的四川话。翁建春坦言,回到家乡已不太适应当地的气候了。
灾后援建,让江油和河南变得水乳交融,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这份情还将延续下去。此行获知,深怀感恩之情的江油人已设立了慈善基金,用于资助河南贫困人群。这是我第二次来江油,去年4月来的时候,地震肆虐后留下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此行的一个明媚午后,看着窗外街市繁华的江油城,我实在无法想象这里曾地动山摇、伤痕累累。江油确已浴火重生!
微笑中的感激
□本报记者 吴璟
“你们堤坝的后期管理会不会有困难?”“小周爸爸有没有回来看看你,学习压力大不大?”“邱老最近身体如何啊,老风湿有没有再犯?”援建早已结束,离开江油也已大半年,但对灾区百姓的惦念,仍时刻在援建者心中。每行一站,恩人们总不忘问候,平凡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情怀。
“这是河南援建的公路!”“这是河南帮我们修的提灌站!”“这是河南恩人设计修建的公园!”……每到一处,附近村民总是抢着介绍河南援建的项目,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迎接河南恩人,江油人就像迎接亲人一样。在豫江大堤上,孩子们拉着田庆贺放风筝;在二郎庙老街里,百姓们簇拥着翁建春,拍照留念,不舍离去;在枫顺乡上的那顿晚餐,一杯接一杯的感恩酒更让秦旭晨动容。这是老百姓的感恩,也是江油与河南亲人情谊的见证。
临近离别,三位河南援建者告诉我:三天的回川之旅,感觉太匆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看,还有很多老朋友来不及拜访。“因为有牵绊才会不舍,因为不舍才会更期待下一次的相聚。”三位援建者相约,过了今年“5·12”,大家一起再回川。
本栏稿件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吴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