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恩人再回四川
4月18日清晨,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卢伟就敲响了住在对面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黄峰平的房门,“赶紧吃饭,争取今天多看几个点。”
虽然17日深夜才赶到都江堰,卢伟和黄峰平顾不上多休息,次日一大早就出发,同他们一起“回家”的还有多次到都江堰采访报道的解放日报记者吴长亮。
地震后,黄峰平曾在都江堰参与抢救。而卢伟则在此工作一年。故地重游,他们感慨“那种共患难的感情一辈子难忘”,想邀请曾在都江堰参与援建的“战友”们都来看看美丽的新都江堰!
回家一切那么熟悉
“上医德风”——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的花园里,一块石碑上赫然写着这四个大字。“这是对上海医疗卫生援建者最崇高的敬意!”都江堰市卫生局局长陈光建说,“说是‘恩人’,更是‘亲人’。”
“卢组长,欢迎您回家!”对于都江堰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来说,卢伟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人了,作为上海市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前方工作组组长、临时党总支书记,卢伟曾在都江堰工作一年。
而对于黄峰平,都江堰人同样不陌生。特大地震后,黄峰平率领的40余名上海医护人员和10余名德国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奔赴都江堰,搭起了由46顶帐篷组成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当时都江堰本地的医护人员基本上都被抽调到了野战医院,我们都称他为‘一野司令’。”医疗中心副院长练世刚说,虽然近三年没见,两位一见面就热情地拥抱在一起。
走进刚被评为三级乙等医院的医疗中心,卢伟感慨良多。为了建起这所都江堰市最大的医疗中心,光规划方案就反复做了5次。
见到两位“老战友”,练世刚情绪十分激动。“现在每天的门诊量比过去翻了一番,平均每天可以进行30台手术!”在检验科实验室、在ICU病房,黄峰平十分感慨,“这所医院的现代化程度超乎想象,某些硬件设施水平甚至超出了我们华山医院。”
行走却又如此“陌生”
熟悉的面孔背后,巨变的都江堰也让回家的恩人感到陌生。行走在都江堰的这两天,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是哪里?”。
路过安达路,黄峰平努力找寻着野战医院的点点滴滴,“我记得就在这里的,难道我记错了?”黄峰平没有记错,这里其实就是当初野战医院所在地,只不过,如今这里已经建成双向六车道的大道,路两旁都是新修的建筑。
如果说一切对于黄峰平都是崭新的,那么对于在都江堰待了整整一年的卢伟和时常往返都江堰、上海两地的吴长亮来讲,本应轻车熟路,然而“回家”后的他们,也常常“迷路”。
“我离开都江堰也就一年,没想到居然有如此大的变化!”卢伟说,当初离开的时候,新都江堰雏形已现,而如今大多当初还在建的工程都已竣工。
别离心盼何时再归来
“他们都管我们叫新都江堰的上海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真希望能一辈子留在这里。”在徐渡镇卫生院龚子霞家的院坝里,本不胜酒力的卢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在对口援建的过程中,上海为都江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卫生队伍。在上海参加过培训的龚子霞从徐渡镇专程赶到了都江堰,“我一定要见到我的老师。”
不仅如此,龚子霞还把三位来自上海的恩人请回自己家中,全家人为他们盛情准备了一桌坝坝宴。“我知道卢组长爱吃都江堰的泡菜,今天机会难得,一定要让恩人们再吃一次,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即便不愿意,离别依旧是回避不了的话题。“他们回去了,你们会想念他们吗?”龚子霞沉默了一会儿,“想,肯定想,我希望他们能经常回来看看。”
挥别都江堰,坐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三个上海男人沉默了许久。黄峰平看着窗外,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卢伟打破沉默,“黄院长,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来看看,对不?”
“是啊,不知何时可以再归来。”黄峰平说,自从2008年6月离开都江堰后,曾在“一野”参加过抢险救援的医护人员每年都会聚在一起,“那种共患难的感情一辈子难忘,我在想哪天可以把‘一野’的人组织起来,一起来看看美丽的都江堰!”
记者手记
苦难中挺立“李冰”不倒!
□解放日报记者 吴长亮
好巧!4月20日,我们离开都江堰的那一天,修复后的二王庙正式对外开放。
重生的不止是二王庙。
三年的力量有多大?山河在破碎中再造,家园于废墟上重建,都江堰在原地起立后又开始发展起跳……苦难中挺立,“李冰”不倒!
曾记得,2009年,记者在都江堰医疗中心工地采访,上海四建的项目经理李国忠描述该中心的庞大规模:占地100亩,设计床位600张,设计日接诊病人2000人……听罢,记者满腹狐疑:这么大的医院,都江堰运行得了吗?
事实证明,记者当初确实是多虑了。该医疗中心门诊量已超过1000人次,不仅为都江堰市民服务,还成为辐射周边县市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还记得,板房学校书声琅琅;这一趟,记者走进虹口小学时,正碰上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里上绘画课,孩子们脸上的幸福笑容发自肺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好!
对话
援建才落幕“后援建”已启程
在都江堰走访的三天时间里,作为两名医疗卫生专家,卢伟和黄峰平看得最多的是医院、聊得最多的也是医院。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副院长练世刚带着两位专家在医院里转了起来,三人边走边聊。
卢伟:医院现在运行得怎么样?
练世刚:现在医院运行得相当好。去年年底,医院还顺利取得了三级乙等医院资格。目前来说,每天的门诊量达到1000名以上,住院病人500到600人,都比过去翻了一番还多。
黄峰平:我看你这儿各种设备都很先进啊,可算国内一流。
练世刚:医院所有的规划、建设、设备都是由上海全程帮忙操办的。不仅如此,援建组还帮我们建立健全了1000余种管理规程和操作规范,制订了多项流程。
黄峰平:添置了这么多最新、最先进的设备,医生操作上会不会有困难?
练世刚:是的,从医院正式投入运营来看,前期的培训让各科室医生都能轻松熟练地上手。从去年的运营效果看,医院做到了收支平衡,维持自身运营不成问题。
黄峰平:那医院现在还和上海那边有什么联系没有?比如人才交流之类的?
练世刚:这个是肯定的。援建结束后,我们和上海瑞金医院就制订了“后援建”工作计划,建立了交流合作、结对帮扶的关系。
恩人语录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卢伟
此次归来,看到了新都江堰的美丽和繁华,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到骄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 黄峰平
我是2008年5月22日当天赶到都江堰的,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接生了30多名新生儿,第一个新生儿还是我给取的名字,叫“方中德”。
解放日报记者 吴长亮
加上这次,我已经到都江堰11次了。这一次,一个新都江堰已经拔地而起。这个凝聚了无数上海援建人心血的城市得到了都江堰老百姓的喜爱。作为上海人,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本栏撰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陈君 本栏摄影 本报记者 吴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