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丹 本报记者 廖晶莹 文/图
“城里人在家门口种草,我们这儿种菜,既方便又好看。”2月22日中午时分,家住绵竹市清平乡蔺家坎新农村综合体新居的林德珍走出房门,在家门口的“小菜园”里扯起一把炒菜需要的小葱。
“在蔺家坎安置点,每家人房前屋后都有自己的小菜园。”绵竹市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局长曾维才说,这些小型菜园是该市在清平乡、九龙镇、孝德镇等地开展的“微田园”项目,是绵竹市充分考虑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后,“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的又一新举措”。
种上“小菜园”习惯更好
“房前屋后的菜园子不但能种出最新鲜的蔬菜,还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简直是一举两得。”林德珍对房前屋后的“小田块”赞不绝口。在清平乡,记者看到农房周围一块块不规则的土地被一圈鹅卵石围了起来,还种上了蔬菜,绿油油的一片,别有一番农家趣味。而其他地方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前屋后的绿化用地不是种草坪,就是种花卉、林木。
“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蔬菜,再围上一圈卵石,形成了一道特别的景观。这么好的环境里,哪个还忍心不讲文明,去破坏环境嘛?”清平乡党委副书记陈文刚说,在农村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时,让农户在观念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是关键。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导致农户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弱,我们就从打理“小菜园”着手,引导居民逐步参与到对周围环境的维护当中。“现在别说乱丢东西的情况减少了,就连掉落地上的树叶都有人义务清扫。”陈文刚说,“微田园”项目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微田园"的打造已初具规模和成效。”陈文刚说,该乡“微田园”项目实施区域包括清平大桥、乡政府、院通村等地,实施面积共630亩。
增收入美环境 一举多得
来到“微田园”项目实施现场,记者看到几个老百姓正在忙着建设“生态田埂”。在平整的地面上,他们根据田型,用适当大小的鹅卵石在房前屋后摆放、压实形成生态埂;遇到地面倾斜,则根据地形地貌,用适当的卵石砌成适当斜面的堡坎,使田块形成梯田型,建成“梯形田块”。陈文刚介绍,“微田园”项目的实施结合了清平乡独特的地理优势,参考了当地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采用政府出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出资出劳的方式开展。
陈文刚介绍,清平乡在遭受了“5·12”大地震和2010年“8·13”泥石流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均受重创,昔日的“银杏小镇”因此面目全非。如今,经过紧张的灾后重建,清平乡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居民集中安置点也分批投入使用。为了有效地提高清平乡群众的收入,更好地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建成果,清平乡按照省委提出“将清平建设成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镇”的要求,开始了对“微田园”建设项目的实施。
“打造"微田园",需要进行田型调整、沟渠设施建设、生产道路建设、宅基地复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等步骤。"微田园"在为老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还给农业观光增添了新亮点,有利于推进观光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陈文刚说,“微田园”项目一举多得,既能在建设过程中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生态效益。“我们正在主推农业观光。“微田园”项目让庭院显得整洁且错落有致,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新的亮点。”
“除清平乡外,九龙镇、孝德镇等乡镇也在打造"微田园"。”曾维才介绍,“微田园”作用于农村景观打造的同时,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提升居民素质自觉加入本村(镇)环境治理,目前已经在绵竹市的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