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乡,知青张玉茹(左)找到了当年的队长,队长激动地落泪了
40年前,32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带着憧憬与困惑,告别家乡成都、远离父母,来到了芦山,开始了他们的插队生活;
40年后,当他们再次聚首在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芦山,展现在他们眼前的这片土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感慨万千。
24、25日,32名当年到芦山插队的成都知青,重返让他们魂牵梦绕几十年的“第二故乡”芦山,追忆往昔岁月,目睹“第二故乡”巨变。
忆往昔 有泪有歌
24日清晨,汽车沿着当年的下乡路,开往知青当年插队落户的升隆公社所在地芦山县龙门乡。
“40年了,我们一直想回来看看,看看那些在艰苦日子里给我们帮助的父老乡亲……”说起此行,知青张玉茹眼里泛着泪光,“我们在这里待了5年,那些岁月就像烙印一样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令人终身难忘。”
“那个时候,队长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特别优待,现在还能清楚记起当初队长迎接我们的场景……”张玉茹和其他知青仍然充满感激。他们说,如果没有这段吃苦岁月,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记得我第一次背粪给庄稼施肥,不知道背粪技巧,还未背到地里,粪水早已颠簸得满身都是。”
“年轻时的我很调皮,有一次上山砍竹子,我到处乱蹦乱跳,一不留神跳到竹桩上,脚心被刺穿,鲜血直流。村民背起我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将我送到医院。”
“夜里没有灯,我们就提着煤油灯干活。那5年,真是有苦也有乐、有泪也有歌。”
车上,知青们回忆起当年的经历。
这经历 铭记一生
“这里的经历让我铭记一生!”知青吴德利说,当年他是下乡知青里唯一一个参加芦山花灯表演的。
那些年文化娱乐稀缺,但民间艺术芦山花灯非常兴盛,吴德利有幸加入了花灯表演队。1976年,芦山花灯表演队参加了全省汇演。
汇演回来后,表演队开始全县巡回演出。吴德利和其他队员背上背篼,装上棉絮、道具,徒步上山下乡,全县16个公社挨个演出,整整表演了1个月。
“那时候,一点也不觉得苦、觉得累,反而觉得特别开心。夜里我们点着煤油灯表演节目,每到一个公社,都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吴德利说,住在山上的村民为了看表演,早早下山等候,表演结束后,天已经黑了。村民们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竹子火把,借着火光上山。
“每当此时,村民点燃的火把,照亮了大山,一路上山的村民犹如一条盘旋在山间的巨龙,远远望去非常美。”吴德利说。
见新貌 赞叹不已
“昔日插队居住的茅草房,早已摇身变成了两层楼房……”看着乡村的变化,知青翟东升激动地湿润了眼眶。
“大家都看这里,咔!”知青们回到当年的升隆公社合影留念,当年的升隆公社也焕然一新,建成了敬老院,村里的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
当日下午,知青们参观县城新区,文化馆、体育馆、电影院……芦山的变化让他们赞叹不已。
“如今的芦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的旧貌,更让农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次知青聚会的主要发起人任秋燕说,“当年公社里就只有一辆自行车,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摩托车,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个体经商的农民还开起了小轿车,芦山早已不是当年贫穷落后的山区县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和谐幸福的新芦山。”
记者 高菲菲 |